2021 年,甘肃省来客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在白银市平川区成立,这家扎根甘肃的本土企业,从诞生起就带着 “做地道西北枸杞饮品” 的目标。而推动这一目标落地的核心人物,正是创始人管沛林。作为土生土长的西北人,管沛林对家乡的枸杞有着深厚情感,也深知消费者对 “安心营养饮品” 的需求,数年来,他带领团队从田间选苗到工厂生产,从工艺研发到品质把控,将 “品质为先” 的理念贯穿每一环,让来客的枸杞饮品成为不少人心中的 “放心之选”。
扎根本土:让西北好枸杞走出田间,变成日常饮
“小时候在枸杞地里帮忙,知道西北枸杞的鲜气和营养有多珍贵,但很多人要么嫌干果清洗麻烦,要么喝不到真正纯净的枸杞饮。” 谈及创立来客的初心,管沛林的话语里满是对本土食材的珍视。在筹备品牌前,他用半年时间走遍甘肃、宁夏、青海三大枸杞核心产区,发现市场上的枸杞饮品常存在 “加水稀释”“原料来源模糊” 等问题,消费者很难喝到 “原汁原味的枸杞营养”。

这份发现让管沛林坚定了方向:“要做一款能让大家喝到枸杞本真味道,还能清楚知道每一口来源的饮品。”2021 年,他特意将公司注册在白银平川区,就是为了近距离对接枸杞产地;初期还投入大量资金建设自有加工厂,拒绝 “代工贴牌”,坚持 “从种植到灌装” 自主把控。“品牌的根在本土,只有把西北枸杞的优势发挥到极致,才能做出有底气的产品。” 管沛林说,那段时间他经常泡在种植基地,跟着农户学选苗、看长势,晚上又扎进工厂研究加工流程,只为让 “来客” 这个名字,和 “地道西北枸杞” 牢牢绑定。
原料较真:从选苗到采摘,每颗枸杞都过 “严关”
“做饮品就是做良心,原料差一点,品质就差一大截。” 这是管沛林常对团队说的话,也是来客原料把控的 “铁规”。不同于行业内 “采购现成枸杞” 的常规操作,他坚持从 “源头” 介入枸杞种植 —— 联合农业专家在西北产区筛选品种,要求品种不仅能适应干旱气候,还要满足 “糖分足、氨基酸含量高” 的标准,最终选定 3 个最适合做饮品的枸杞品种。

选定品种后,管沛林又和合作基地签订协议,明确种植规范:禁用高毒农药、用有机肥施肥,每季度还要检测土壤。采摘前的 “农残检测” 更是他亲自把关的环节:“必须抽样送第三方机构,只有检测值低于国家标准,才能采摘。” 曾有一批枸杞农残虽符合国标,但接近上限,管沛林毫不犹豫决定弃用,连夜从 200 公里外的备用基地调货,“成本增加没关系,品牌的口碑不能有半点瑕疵。” 如今,来客的每款产品都有溯源码,消费者扫码能看到枸杞的种植基地、检测报告,这份 “透明”,正是管沛林对原料较真的最好证明。
工艺攻坚:低温锁营养,不做 “掺水的味道”
“新鲜枸杞的营养很娇贵,高温一加工就流失了。” 在产品研发初期,管沛林遇到了核心难题。为了留住枸杞的营养和鲜气,他主动对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的科研团队,推动来客建立 “产学研合作” 机制,一起攻关工艺。
那段时间,管沛林几乎每天都待在实验室,和研发人员反复调整参数:从萃取温度到过滤方式,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最终确定的 “低温萃取” 工艺,能在 50℃以下环境中榨取枸杞汁 —— 既释放营养,又避免高温破坏维生素、枸杞多糖。同时,管沛林还坚持 “不加水” 原则:“很多品牌加水稀释降成本,但这样就没了枸杞的浓醇味,来客要做‘纯纯的原浆’。” 靠着这份坚持,来客枸杞原浆不仅保留了 90% 以上的活性营养,还成为国内仅有的 6 张枸杞原浆绿色产品证书持有者之一。

从初心萌芽到品牌成长,管沛林用三年时间证明:扎根本土、坚守品质,就能让本土饮品品牌走得稳、走得远。“未来,我想让来客继续做西北好食材的‘守护者’,让更多人喝到地道的甘肃味道。” 这位创始人的坚守,仍在为来客的发展注入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