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杀熟,不顾吃相的样子太难看

大数据杀熟,绝对是比电商二选一更老生常谈的一个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最简单的原因还是——垄断。在做什么都强调大数据的今天,财富和控制力集中在互联网巨头之中已经持续很多年了,百度知道你在搜索什么,微信知道你在分享什么,淘宝了解你在买什么……互联网平台越做越大,越没有边界,每个平台都在利用自己的技术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优于算法也毁于算法。

数据显示,BAT在中国数字广告市场占据了一多半的份额,数据改变了竞争,它赋予了互联网巨头巨大的控制力,也是互联网商业的准垄断的开始。

数据杀熟谁之过?

前不久国庆假期,作家王小山就为「大数据杀熟」贡献了一个新案例。他控诉着:「订机票基本都用国内的 APP,这几年@飞猪用的最多,有过几次麻烦,但飞猪工作人员态度一直不错,都得到了解决,直到前几天在阿根廷伊瓜苏瀑布遇到一个旅行达人提醒我『杀熟』问题,噩梦开始了——回忆加查看,利马到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机票,同一航班,别人卖 2500,飞猪卖我 3211。」

对此,飞猪表示,从来没有,也永远不会利用大数据损害消费者利益。

86c94561e6db4c4d8d33687bbd88be92?from=pc

无独有偶,这件事爆出来之后,微博上关于大数据杀熟的吐槽声此起彼伏,同样的酒店,用不同手机预定,价格不一样;同样的航线,新人用户和经常飞的用户看到价格并不一样;同样的店铺,同样的地址,只是换一个手机配送费就没了。

002e344dc6664956b4d4c9eb4870d2ca?from=pc

其中OTA平台问题最为严重,相较于电商场景,差旅出行是一个高价、中低频的消费场景,各平台方往往都是在存量市场中进行竞争,一旦发现平台存在价格不敏感用户,平台往往更容易倾向于加价。另外一方面,由于机票、酒店这种产品日期不同,价格本身就有差别,因此即便你遭遇了大数据杀熟,也很难察觉。

一般来说,用户养成一个习惯需21天,当你新注册一个平台时,都会收到一个新人礼包,这是平台吸引用户留存的惯用伎俩,分辨你是不是平台目标用户。

大家玩的就是一个“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游戏,只不过作为用户你大部分时间只有被动接受的权利,一旦用户选择留下来就给了平台了解你的机会,从接入平台,访问通讯录、获取你的地址位置,获取手机权限开始,它就在不断的熟悉和记住你的消费习惯,知道哪些因素会影响你购物,你更在乎的是价格还是品牌本身。

如果非要给大数据杀熟一个定义,就是老客户看到的价格会高于新用户,一切大数据杀熟都是基于你的行为习惯来进行分析的,而平台这样做主要还是为了增加新用户的粘性,导致的现状就是我们在互联网上的大部分行为都在被实时监控着,这些被算法标记的习惯会变成一个个小标签,记录我们的同时也成了商家算计我们手段。

通常来说,这些标签中,除了最最基本的性别、年龄、地区、手机型号,还会有你几点几分浏览了什么商品、看了多久、价位如何,你的每一个举动都会影响算法对你的评价,比如购物车囤房却迟迟没有结账的商品,比如看了很久准备下单却取消订单的商品,一句话概括就是:几乎每个会影响你消费的行为都在被后台数据标记着。

起初,大家会觉得这样的举措很方便,很贴心,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自己和朋友一起出去下单,同样的东西却更贵了之后,才明白原来大数据不仅能造福社会,还非常善于“作恶”,而这些互联网平台对于这些“忠心耿耿”的老用户,不仅没有给予更多的福利和优惠,反而是利用用户的信任和信息不对称悄悄薅羊毛。

这里面不乏一些平台的老用户,甚至是会员用户,就像美团最近被曝出涉嫌利用大数据杀熟。有个号主(漂移神父)通过美团买东西,结果同样的一个外卖,使用会员和非会员账号同时购买,发现配送费不一样。使用会员账号登录,配送费是6元,而使用非会员账号登录后,配送费是2元。也就是说,明明我们购买会员服务是为了享受更低价,最后却是享受了更高价格。

6855caa027b349248113f3604c47b746?from=pc

越想越气愤的作者向美团客服进行反映。在等待客服回复过程中,作者再次刷新会员帐号的下单页面,配送费已降至4元,非会员账号仍为2元。在线客服回复称,已经为作者申请到10元红包作为补偿。随后美团电话客服致电解释,称会将配送费问题反馈到技术组。12月11日中午,作者再次进行测试发现,几乎同一时间、同一店铺、同一地址,会员账号4元,非会员账号配送费2元。

这件事被爆出来之后,美团被爆杀熟外卖会员的话题一度登上微博热搜榜前五位,评论里有不少网友反映同一地点同一时间,自己账号比别人贵。

美团如此,饿了么一样。

a9b61043100a4a4086440ffddaceb58b?from=pc

之后,美团外卖方面发声明回应称,配送费差异与会员身份无关,由于软件存在定位缓存,错误地使用了用户上一次的历史定位,与用户实际位置产生了偏差,导致了配送费预估不准。在实际下单时,会按照真实配送地址计算,不受影响。

d75db964d42c4953abe82304a8c1aef8?from=pc

声明看似态度诚恳,但自始至终都没有正面回答对方提出的:

同一家外卖,同一个配送位置,同一个下单时间节点,在开通会员后,为什么配送费比非会员要高?

谁在被数据杀熟?

事情发展到现在,美团并没有刻意去否认这个问题,但回应的也很模糊,毕竟每个人下单的时候都会确定地址,即便你到一座新的城市,系统也会提示你是否要更改地址,定位的存在就是为了让配送更精确。而且根据微博上自曝的那些不同手机配送费不同的网友来看,这不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只不过没几个人真的在意这件事。

372d5a0c0a3649ddb6ec20b972143e16?from=pc

算法的存在是为了帮助你更好的消费,单从另一个层面讲,它也是在帮助互联网平台不断测试用户的底线,如果你是一个对价格并不敏感的人,大数据就会认为你不差这一两块钱,再偷偷提价,甚至主动屏蔽掉价格低的产品,刺激消费。

ccbf63554012453aaff0af365cdb17d7?from=pc

业内给这样的行为定性为“价格歧视”,市场中总会存在价格敏感人群和价格不敏感人群,在缺乏反垄断机制的当下,看人下菜碟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已经成为常态,有用户发现,同样一段路程,新用户只需要20元的路程,老用户要25元。

据央视报道,北京的韩女士使用手机在某电商平台购物时,中途错用了另一部手机结账,却意外发现,同一商家的同样一件商品,注册至今12年、经常使用、总计消费近26万元的高级会员账号,反而比注册至今5年多、很少使用、总计消费2400多元的普通账号,价格贵了25块钱。仔细对比才发现,原来普通账号页面多出来一张“满69减25”的优惠券。韩女士认为这是大数据杀熟。

6e60f901d3f54f7c9c36c3ffccf04a5b?from=pc

2019年3月,北京市消费者协会发布的“大数据杀熟”问题调查结果中,88.32% 被调查者认为“大数据杀熟”现象普遍或很普遍,且 56.92% 被调查者表示有过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被调查者经历购物、在线旅游和打车的大数据杀熟情况最多,分别为44.1%、39.5%、37.1%,而外卖、视频以及电影购票领域也有涉及。

39af45f532be4368969f8ffa381e8a71?from=pc

有人问,如何才能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很简单。

只要你做到和平台不熟即可。

目前互联网平台主要存在的“杀熟”方式有基于用户消费能力、消费意愿、紧急程度以及消费频次来进行区别定价,尤其是那些购买了平台会员的消费者,当你习惯了在一个平台消费的时候,就已经成了镰刀下的韭菜,消费频率越高代表用户是该平台的忠实用户,一般来说这部分用户有对价格有相对固定的承受能力,明白了吧?

要公平,不要韭菜

在平台利用市场支配地位差异化定价如此普遍的当下,平台甚至于可以基于用户的地域、社交关系等因素,针对不同人群给予不同的价格,或者极为微小的价格差异,但无论如何,大数据都可以轻易做到对不用消费的区别对待和“强行溢价”。

新用户对平台并不了解,也没有什么粘性,必须要让他们在购物中有占便宜的感觉。比如我和朋友都有盒马的APP,他用的频率较高,我很少用,每次只要我打开就会送一大堆优惠券,而他什么都没有,还有前不久买飞机票,明明就是同一个APP,我们看到的价格却千差万别,他的基本都在一千元以上,我的却有各种低价票,同一个航班,我买要比他买便宜几百。

这样的遭遇让他觉得气愤,明明自己才是最忠实的用户。

其实这是可以理解的,资本也需要赚钱,前面真金白银补贴给你,好不容易让你养成了一定的购物习惯,让你放松了警惕,才有了后面挣钱的机会。

但是这种挣钱的机会是建立在用户惰性和信任之上的,而不是什么个性化服务。你拿着一个同质化的服务,硬要收个性化服务的价值,显然是极不合理的。这是损害了老用户的消费权益。

互联网时代,我们每个人背后都有一套固有的算法体系,能够曝出来并引起重视的只是冰山一角,一旦掌握了定价权的巨头们有了杀熟之意,绝不会只挑一两名用户下手。而这样的新闻被曝光的越多,用户们的警惕之心也会随之增加,现在谁手里没有几个号码,无非就是多挑几个平台。

大数据杀熟本质上是一种侵权行为,已经施行的电子商务法指出,电子商务经营者应当全面、真实、准确、及时地披露商品或者服务信息,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之所以会出现这样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最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平台对用户数据的保护和利用不当。例如,让平台获取自己的消费习惯、消费能力、商品偏好、价格敏感等信息。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平台可以随意使用这些用户数据,或者利用信息不对称进行牟利。谁也不想花钱买会员,反被割韭菜。

巨头之所以被称之为巨头,是因为它们在某一领域有着绝对权利,在这种绝对权利的影响下,用户的选择权已经被剥夺了大半,我们无法改变社会前进的轨迹,但却有权利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一旦平台做不到价格平衡,势必会得不偿失。

如今,90%的数据都被掌握在10%的平台手里,大家为了让自己的数据不被流失用尽了心机,数据垄断现象日益凸显,作为数据主体,我希望未来的消费环境是公平、透明的,可以知道自己的哪些数据被收集,在不希望个人信息被商家共享给其他合作方的时候,有被通知和选择退出的权利。我们就这点要求,有那么难吗?

人已赞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