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英氏控股冲击北交所,看辅食品牌的拓展难题

在母婴消费市场中婴幼儿辅食一直是比较受关注的品类,随着国内辅食市场的不断发展品牌愈加多样,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但一直以来都没能跑出一个IPO。近期英氏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英氏控股”)的上市申请获受理,其快速发展背后暴露出了辅食品牌在拓展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难题,引发了行业内外对辅食品牌发展现状与前景的深入思考。

透过英氏控股冲击北交所,看辅食品牌的拓展难题

 

英氏控股IPO申请获受理

 

据《中国婴幼儿辅食行业趋势洞察报告》中测算,中国婴童零辅食市场预计在2022-2027年保持约8.4%的年复合率增长。其中以婴幼儿米粉、婴幼儿米糊为代表的主食辅食品类在2022年的整体市场中占比约为45%,在预测期间约保持2.6%的年均增长。长期来看辅食行业虽然保持增长但市场红利已经消退,品牌扩张的步伐这两年也慢了下来,不少品牌都在通过延伸产品线、拓宽消费人群、深入提升品牌及产品价值等方式拓展市场。

 

作为一家成立于2008年的品牌,英氏控股已经是辅食行业里相对比较老牌的企业,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英氏、舒比奇、伟灵格、忆小口四大品牌的产品矩阵,其中英氏品牌在婴幼儿辅食领域已经占据了一定份额,而且其推出的辅食分阶“科学5阶精准喂养体系”已经成为品牌的竞争力之一。

 

近期北交所官网更新的信息显示,英氏控股的IPO申请获受理,其IPO动态备受市场关注。招股书显示,此次IPO英氏控股拟募集资金约3.34亿元,计划用于湖南英氏孕婴童产业基地(二期)创新中心建设项目、婴幼儿即食营养粥生产建设项目、产线提质改造项目、全链路数智化项目,以及品牌建设与推广项目。从这些募资用途可以看出英氏控股意在进一步夯实自身的产业基础,提升产品创新能力和生产效率,同时借助数字化手段优化运营管理和加强品牌建设,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随着对婴幼儿健康成长愈发重视,市场对于辅食的品质、营养、安全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严苛,但同时行业整体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品牌想要获得更大发展也变得艰难,英氏控股的上市之路充满挑战,但其多年沉淀出来的产品矩阵,独特的分阶喂养体系已经展现出品牌向上发展的野心。

透过英氏控股冲击北交所,看辅食品牌的拓展难题

 

营收增速大幅放缓

 

英氏控股2024年财报显示,营业收入从2023年的17.58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19.74亿元,增长了12.29%,乍看之下增长似乎不错但将时间线拉长后就可以发现营收增速放缓明显,2022、2023年英氏控股的营收增长率分别为35.67%、37.35%,2024年的增速与之相比近乎腰斩,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整个婴幼儿辅食行业可能正面临增长瓶颈。

 

分业务看婴幼儿辅食作为英氏控股的核心业务板块收入增速同样不容乐观,同比仅增长5.48%,不仅低于英氏整体营收增速,和英氏此前几年的增长速度相比也有较大幅度的下滑,可以看到其在辅食业务上的增长动力正在逐渐减弱。

 

婴幼儿辅食市场经过多年发展已经逐渐趋近饱和状态,市场上的辅食产品从基础的米粉、果泥到各类零食、营养补充剂再到如今纷纷加入婴童餐食业务,几乎涵盖了婴幼儿成长所需的各个方面,琳琅满目的辅食种类也让决策变得更加谨慎,品牌之间的竞争也愈发激烈。

 

而且经过多年的发展,一二线城市的婴幼儿辅食市场已经相对成熟,品牌认知度和忠诚度较高,新品牌和新产品想要获得市场份额变得愈发困难,虽然三四线及以下城市市场仍有一定的增长空间,但由于这些地区的消费能力和消费观念相对滞后,市场开拓难度可能更高。

 

随着竞争对手不断涌入市场,行业竞争加剧的同时也让各品牌的市场份额逐渐分散。前几年婴童食品赛道的发展吸引了众多参与者,不仅有像亨氏、嘉宝这样的国际品牌,还有贝因美、英氏、方广、伊威这样的国内品牌,以及小鹿蓝蓝、小皮、秋田满满、宝宝馋了等众多新兴品牌,这些品牌凭借各自的优势在产品、价格、渠道、营销等方面展开了全方位的竞争。

 

其中小鹿蓝蓝作为三只松鼠旗下品牌子品牌,虽然2020年6月才上线但2024年营收已达7.94亿元,这些新兴品牌通过差异化的产品定位、营销策略以及价格优势进一步挤压了英氏控股等老牌企业的市场份额,导致其营收增速放缓。

 

另外近几年人口出生率的下滑使得潜在消费群体的萎缩,直接影响整个行业,市场的蛋糕也逐渐变小。如果英氏控股的产品研发和创新不能及时跟上未来可能很难持续满足市场需求,进而导致营收增速的放缓。

透过英氏控股冲击北交所,看辅食品牌的拓展难题

 

透过英氏控股冲击北交所,看辅食品牌的拓展难题

 

近七成收入来自线上,平台推广费激增至3亿

 

近些年电商的发展带来了更便捷的消费体验,线上婴幼儿辅食市场规模也在持续增长,而且不少品牌也将线上作为重要渠道,但目前线下辅食消费仍然占据大头。灼识咨询的数据显示,各类母婴渠道下沉程度较高,是下沉市场接触辅食消费教育以及触达婴幼儿辅食产品的主流渠道,目前线下婴幼儿辅食销售额仍领先于线上,2024年线下销售规模占比约为60%。

 

英氏虽然已经在线下深耕多年,但目前其销售渠道比较依赖线上且有逐年增长的趋势,2022年-2024年其线上渠道在总营收占比分别达到64.16%、66.45%、69.69%,线上平台在母婴消费市场中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

 

但过度依赖线上渠道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与之相对应的是持续走高的销售费用,2024年英氏控股营业成本达8.4亿元,同比上升13.33%,其中销售费用同比增长19.7%至7.21亿元,平台推广费相比2023年度增加8500万元至3亿元,增幅达28.33%。

 

随着互联网红利的消退电商平台的获客成本在不断攀升,品牌们为了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不得不加大在平台推广方面的投入,这也直接导致了平台推广费的大幅增加,在巨额推广之下英氏控股前五大客户的整体销售占比却下滑了2.23%,费用投放效率下降。

 

其实对线上平台的依赖和推广是很多辅食品牌都有的问题,品牌为了提升知名度和销量不得不加大平台推广投入,但又面临获客成本上升、推广效率下降的情况,从而影响企业的利润空间。

透过英氏控股冲击北交所,看辅食品牌的拓展难题

 

研发费用飙升86.14%仍不足营收的1%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市场对于辅食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关注产品的安全、营养,对种类、口感、形态等方面有着多样化的需求,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产品创新成为辅食品牌脱颖而出的关键。

 

众多辅食品牌为了争夺有限的市场资源纷纷加大创新力度,比如英氏控股针对不同年龄段婴幼儿的生长发育特点提出的分阶喂养体系、窝小芽主打7天营养不重样的一周米、一周面系列,主打全球甄选优质好食材的小皮等,在这样的竞争态势下如果品牌不能持续创新可能很容易被市场淘汰。

 

英氏控股也在加大研发方面的投入,2024年研发费用飙升86.14%至1715万元,不过虽然投入大幅增长但占营收比重仅由0.52%提升至0.87%,仍然不足营收的1%。英氏控股在招股书中称,研发投入增加源于产品开发力度加大和研发人员扩充,但从实际产出效果来看却显得有些脱节,其专利总量仅从71项增至92项,且价值较高的发明专利数量仍维持在6项不变,虽然在研发投入上有所增加但并没有带来相应的核心技术突破和高价值的创新成果。

 

研发投入不足和产出效率不高是许多辅食品牌面临的问题,虽然市场上众多品牌的定位以及品牌主张各不相同,但通过现象看本质,各个品牌的产品布局呈现出了明显的同质化问题,而且不少品牌的产品并没有创新可言,而是采取跟随策略,看到市场上某类产品销售较好或者适合做出儿童化的产品,可以很容易将其复制成自己的品牌。此外研发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人才和时间投入且存在一定的风险,一些企业可能由于资金实力有限或缺乏创新意识,这也进一步加剧了行业的同质化程度。

透过英氏控股冲击北交所,看辅食品牌的拓展难题

 

儿童食品同比增159.7%,尚难成新增量

 

儿童牛奶、儿童酱油、儿童肉松、儿童奶酪……越来越多的儿童细分产品推动着儿童食品市场的扩大,特别是健康的儿童零食尤其受到关注,在不少家长眼中“儿童食品”是专门根据孩子的成长需求而研发的,具有安全、健康的特点,因此市场中打着“儿童”标签的食品越来越多。

 

《儿童零食市场调查白皮书》显示,2023年我国儿童零食市场规模突破1500亿元,预计到2027年将攀升至317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2.5%,展现出了不小的增长潜力。近些年各大品牌推出的儿童食品产品也越来越多样,比如今年2月奶酪博士推出了儿童奶酪早餐系列产品,包括安心奶酪小烤肠、儿童奶酪小包子、儿童奶酪小烧卖,宣称用奶酪重新定义儿童早餐,为孩子们带来全新的早餐体验。

 

在辅食品牌领域推出儿童食品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秋田满满除了在婴幼儿辅食领域推出多种产品外也针对儿童群体推出了一系列零食和营养食品,爷爷的农场同样在辅食产品之外进一步拓展了果汁饮料、肉多多黑猪肉扒、低筋面粉等产品,越来越多的辅食品牌希望通过拓展儿童食品业务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儿童食品也确实给品牌带来了增长,从英氏控股招股书看,2024年其儿童食品同比增长159.7%是增长较大的品类,表现出了一定的发展潜力。但目前儿童食品整体市场规模还比较小,虽然业务增长迅速但暂时还难以成为支柱业务。

 

和成熟的婴幼儿辅食市场相比,儿童食品市场的消费场景和消费习惯还在培育和发展之中,这类产品的消费频率和客单价相对会更低,而且品牌的忠诚度也有待提高;在市场竞争方面,儿童食品也面临着激烈角逐,因为除了辅食品牌的跨界竞争外还面临着儿童食品品牌以及休闲食品品牌的竞争。

透过英氏控股冲击北交所,看辅食品牌的拓展难题

 

辅食业务占比77%

 

在需求愈发多元细分的市场中,英氏控股作为一家颇具规模的企业业务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辅食、卫生用品、儿童食品、营养品等多个领域,但深入剖析其财务数据和市场表现不难发现,看似多元化布局的背后收入结构却呈现出明显的单一性,对辅食产品的依赖较高。

 

2024 年,英氏控股实现营业收入19.74亿元,其中婴幼儿辅食收入15.24亿元,婴幼儿卫生用品收入3.4亿元,儿童食品收入9477.65万元,营养食品收入1006.98万元,可以看到辅食业务收入占总营收比重的77.40%,在其业务结构中还占据着主导地位,目前阶段想要实现多条腿走路还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

 

在当下市场环境中,新生儿数量的减少已经成为婴幼儿辅食市场的一大挑战,虽然生育政策有所调整,但近年来国内新生儿出生率呈现下降趋势,这直接导致婴幼儿辅食市场的潜在消费群体规模相应缩小。同时消费端的需求也在变化,新生代父母在育儿观念上更加科学、精细要求也更高,再加上市场竞争加剧、政策环境变化等,对单一业务依赖性较强可能会限制品牌发展。

 

其实辅食行业中不少品牌都面临业务多元化的难题,企业既希望通过拓展业务领域降低对单一业务的依赖提高抗风险能力,但在现实中由于其他业务的需求并不高,市场培育也需要时间和资源投入且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大多数企业的多元化发展都很难成功。

 

英氏控股来看其在卫生用品、营养品等领域也没有建立起明显的优势和市场份额,想要取得有效的业务协同和利润支撑并不容易。对于行业来说如何在保证主营业务稳定发展的同时逐步推进业务多元化是需要思考的。

透过英氏控股冲击北交所,看辅食品牌的拓展难题

 

曾因委托代工、业绩波动等问题引监管部门问询

 

2023年12月,新三板披露了英氏控股公开转让说明书(申报稿),不过其申报材料中的对赌协议、委托代工比重大、业绩波动等9大类问题引起监管部门问询。

 

招股书显示,目前英氏控股的婴幼儿米粉、辅食粥及纸尿裤、成长裤、纸尿片等产品主要采取自主生产,部分辅食、儿童食品、营养食品及少量婴幼儿卫生用品则通过委托生产的方式进行生产。 此次招股书中并没有找到具体代工生产的收入,不过此前冲刺新三板时披露的信息可以作为参考,2021年、2022年、2023年上半年英氏控股委托生产收入分别约为5.31亿元、6.96亿元、5.4亿元,收入占比分别为56.31%、53.68%、63.53%,呈上升趋势,委托生产成本(产品采购成本)占比也从2021年的35.28%上升到2023年上半年的44.82%,已超过直接材料成本占比。

 

其实委托代工模式在婴幼儿辅食行业中比较常见,这种加工方式意味着企业无需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生产工厂、购置生产设备以及组建生产团队,能够将更多资源集中投入到品牌建设、市场拓展和产品研发等核心业务上。

 

不过这种模式也带来了供应链管理和质量控制方面的难题,由于生产环节由代工厂负责,品牌商对生产过程的监控可能并不全面,代工厂的生产标准、质量管控水平参差不齐,如果代工厂在生产过程中出现问题或者生产工艺不达标等情况就可能导致产品出现质量问题。英氏控股的供应商晟麦实业就曾出现抽检不合格的情况,2023年上半年英氏控股向其采购了0.14亿元的佐餐油,而在2021年4月,晟麦实业所生产的巴马火麻油被检出“酸价(KOH)不合格”,如何建立稳定的供应链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安全是辅食品牌需要跨越的障碍。

 

而且因为委托代工等问题被监管部门问询反映出监管部门对于婴幼儿辅食行业的监管力度正在不断加强,随着市场对婴幼儿产品质量和安全的关注度日益提高,监管部门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业要想在市场中稳健发展不仅要严格遵守相关法规政策,还要加强对委托代工环节的管理,建立完善的供应商筛选和质量监控体系以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行业思考:英氏控股作为婴幼儿辅食行业的企业之一,其发展历程和面临的问题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目前辅食行业虽然仍在增长但红利消退、市场竞争也在加剧,品牌们不仅要应对同行之间的多维度竞争,还要面对人口出生率下滑等潜在的问题,而且当下业内产品布局同质化明显,即使加大研发投入也可能难以收获想要的结果。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信息前沿

多维构建 智驭未来 贸泽电子2025智慧交通创新论坛共话产业新生态

2025-7-21 10:09:54

信息前沿

简要解析姚俊甫书法的学术高度以及收藏价值

2025-7-21 11:56:14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