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对健康问题的日益关注,保健品市场这两年发展快速,鱼油作为一种含有丰富Omega-3脂肪酸等成分的营养品在市场上较受欢迎,布局品牌也越来越多,但在这个过程中也逐渐暴露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从央视曝光的“假鱼油”事件可以看到市场上存在着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夸大宣传等现象,一些不法商家为了追求利润不惜使用植物油等低成本原料冒充鱼油,这些假鱼油不仅无法提供应有的营养保健功能,还可能对身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甚至影响整个行业的声誉。

鱼油虚假宣传被央视曝光
2025年6月15日央视新闻《每周质量报告》披露了一起直播间售卖“假鱼油”案件,某平台白云好心情生物企业店主播宣称其金装升级版雨生红球藻深海鱼油产品核心成分Omega-3纯度超95%,并添加天然虾青素,但经检测发现产品实际不含鱼油成分仅用植物油替代,这一事件迅速引发行业关注。

涉事产品包装标注的执行标准为GB17399《糖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而非鱼油类保健食品标准,上海市质检院检测结果显示该产品未使用鱼油所以未检出EPA和DHA等鱼油的核心功效成分,却宣称“降血脂”、“预防老年痴呆”等功效,将普通食品伪装成保健品,专家指出商家以普通食品冒充保健品涉嫌违反《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可依法要求退一赔三。
不只是鱼油市场有这种问题,功效食品行业内其他产品也存在虚假宣传现象,比如某直播间宣传一款名为控瑭复合片的产品时将其与几款治疗糖尿病常用药进行对比,宣称“无依赖,没有任何副作用”暗示其产品效果比上述药好使,而且还使用近似汉字瑭代替糖来规避监管等;某直播间某款海藻油产品宣称不含“香精”,但一看配料表却标注着含有草莓香精成分。
这些事情屡见不鲜,直播带货的流量狂欢与消费者健康需求的增长形成了监管滞后的灰色地带,短期看此类事件可能导致市场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循环,长期来看若监管体系与行业标准不能及时完善,可能引发对全品类营养品的质疑,这也需要国家和企业加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等。

真鱼油含量偏低是普遍现象
据了解,鱼油的核心成分是EPA和DHA,其含量直接决定了产品的健康价值,根据中国营养学会的建议我国成年人每日建议摄入的EPA和DHA总量应在250毫克-2000毫克的范围内,但当前市场上销售的部分正规鱼油产品EPA与DHA的实际含量也存在比较低的情况。
在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搜索鱼油关键词会跳出众多品牌的鱼油产品,仔细查看这些产品的详情页,不难发现一些产品的EPA和DHA含量标注模糊不清或者含量明显偏低等问题,比如某品牌深海多烯鱼油凝胶糖果仅宣称原料来自秘鲁渔场深海鱼,EPA、DHA含量高但并未说明具体含量;某品牌深海野生鱼油仅宣称通过澳洲TGA认证,DHA含量180mg、EPA含量120mg;某品牌深海鱼油DHA宣称通过澳洲TGA认证,DHA含量180mg、EPA含量120mg等。
类似的现象早在几年前就已引起媒体关注,当时媒体测评报道显示11款热门鱼油被送到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检验,结果显示康富来、修正、康恩贝、中粮可益康4款鱼油的EPA、DHA含量比宣称的低,其中康富来宣称的EPA、DHA含量分别为18g/100g、12g/100g,但实际为7.0g/100g、7.2g/100g;修正宣称的EPA、DHA含量分别为16.2g/100g、10.5g/100g,但实际为8.6g/100g、6.0g/100g;康恩贝宣称的EPA、DHA含量分别为18g/100g、12g/100g,但实际为9.5g/100g、9.5g/100g;中粮可益康宣称的EPA、DHA含量分别为18g/100g、12g/100g,但实际为7.5g/100g、7.7g/100g。
也就是说即使是正规鱼油产品也会出现有效成分较低的情况,这可能会对鱼油企业的品牌形象和市场竞争力造成一些负面影响,也不利于整个鱼油行业的发展,还是呼吁监管部门加强监督和管理,制定更为严格的行业标准和规范,确保鱼油产品中的EPA和DHA含量符合相关要求,让行业可以健康、长远地发展。


标准缺失,DHA、EPA含量参差不齐
行业规范发展需要完善严谨的标准规则,但目前行业只有农业农村部发布的《鱼油》(NY/T 3899-2021)与《多烯鱼油制品》(SC/T 3502-2000)两项推荐性标准,前者未对EPA、DHA含量标注作出要求,后者仅规定“含量不小于标示量”却未设定底线阈值,两者均没有对EPA、DHA含量作出强制规范。
目前市场上不少产品都会强调产品的EPA、DHA含量,比如某品牌深海鱼油宣称添加400mgEPA、300mgDHA;某品牌金装鱼油软胶囊宣称每100g添加80g的DHA+EPA;某品牌Omega-3深海鱼油宣称每份添加850mgEPA、50mgDHA等,可以看到这些产品在宣传时往往将EPA、DHA含量作为卖点,但实际上这些数字背后可能隐藏着不少陷阱。
标准的弹性给不少企业带来了不少可操作的空间,有的企业可自行标注含量甚至通过概念性添加模糊边界,比如某企业宣称产品Omega-3纯度超95%实际检测却未检出有效成分,执行的标准也与鱼油毫无关联;另一些企业则采用模糊标注方式,如仅标示深海鱼油而不注明具体含量,这种信息不对称给市场带来了不确定性,据此次直播间功效食品调查结果发现100个直播间中100件产品却有69%具有误导性。
由于缺乏权威标准约束,当前市场上不少商家可能会通过夸大宣传、虚假标注等手段来吸引消费者,而消费者在购买时往往难以辨别真伪,只能依赖于商家的宣传,这就导致了市场上鱼油产品的质量参差不齐。
因此对于鱼油行业来说加强标准制定和执行力度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建立起严格且具有强制性的标准体系才可能有效遏制虚假宣传、保障消费者权益、提升整个行业的公信力,政府监管机构也应加大对违规企业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推动企业自觉遵守市场规则提升产品质量。

水太深,植物油冒充鱼油?
鱼油一直是营养品市场中比较受欢迎的品类,随着持续受到关注在直播电商中也有出现,部分直播间主播宣称自家产品核心有效成分纯度高达95%,并强调“吃得安心、买得放心”,直接利用消费者对健康功效的期待促成购买决策。
某直播间宣传与实际严重脱节主播重点推销的鱼油产品声称这款鱼油中Omega-3的纯度高达95%以上,并且还添加了天然抗氧化剂虾青素以增强产品的健康感,还着重提到了产品的生产背景,由正规药企生产来进一步加强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感,但包装显示生产公司是安徽谷素元制药有限公司,而不是包装正面加大加粗的广州白云山花城药业有限公司。
而央视记者购买该产品送检后,发现其宣称EPA含量85%、DHA含量10%的鱼油胶囊中实际未检出任何EPA与DHA成分,上海市质检院专家分析指出:“没有用鱼油,用的是植物油”,直接戳穿了其虚假本质。
涉事企业用较低成本的植物油再添加虾青素等成分以次充好,形成完整制假链条,但植物油氧化稳定性差可能产品加速变质危害健康。涉事企业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采用成本较低的植物油作为基础原料再额外添加虾青素等营养成分以次充好,制造出看似高品质的产品,但是植物油本身的氧化稳定性较差,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容易发生氧化反应导致产品加速变质,可能会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
这种以次充好的行为可能会影响市面上其他直播间售卖的鱼油产品,一些原本正规、诚信的鱼油企业可能会因为部分不法商家的行为而受到牵连,进而影响到整个行业的销售和声誉,导致其市场份额下降、品牌形象受损等,这不仅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也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健康稳定。

从几十到上千,价格差距数十倍
数据显示,自2002年起国际鱼油市场的规模便以每年8%的速度持续增长,越来越多的品牌选择布局鱼油市场,但当前产品价格差距很大,在电商平台搜索鱼油也可以看到价格从几十元到几百上千元不等。
如在京东平台上某国外品牌高浓度无腥水晶鱼油60粒到手价278.1元,某国外品牌情绪复合鱼油软胶囊60粒到手价507.71元;某国产品牌鱼油软胶囊60粒到手价188.71元;某国产黄金配比软胶囊60粒到手价162.5元;某国产深海鱼油软胶囊60粒到手价65元;某国产深海鱼油软胶囊60粒到手价46.9元。
各品牌的产品价格差异比较大的原因可能是在产品定位、原料来源、生产工艺、有效成分含量及纯度等方面不同,一些品牌可能注重高端市场采用优质原料和先进技术,确保产品的高纯度和高效能因此定价较高,而针对中低端市场的一些品牌则虽然在纯度和生产技术上比不上高价产品,但产品的品质和效果也有保障。
高价的鱼油产品往往强调其原料海域无污染、高纯度、无添加和先进生产工艺等,如某品牌深海鱼油宣称95%高纯度Omega-3脂肪酸,100%鱼油原料、rTG型高吸收和无核无污染等;某品牌深海鱼油宣称98%高纯度、RTG型结构高效吸收、国际认证权威保证、生态海域无污染等;某品牌鱼油软胶囊宣称97.9%高纯度有效巩固血管动力、美国GRAS认证瑞士SGS认证、深蓝科技提纯技术、保健食品认证等。
但一些平价产品也可以作为平替,如某品牌深海鱼油软胶囊60粒售价84.7元却宣称99%高纯度Omega-3、纯净原料、德国认证工艺等;某品牌深海鱼油凝胶糖果宣称95%高纯度Omega-3、85%高纯度EPA、IFOS五星认证、RTG FISH OIL等。
而且价格差异还体现在品牌溢价和营销策略上,一些知名品牌凭借其市场影响力和口碑设定更高的价格,而新兴品牌、小众品牌、部分老国货品牌则可能通过价格战来抢占市场份额,不同的营销策略,如捆绑销售、限时折扣等也会对产品价格产生影响。高价并不一定意味着高品质,平价产品也并非没有可取之处,主要还是看产品的成分、纯度、生产工艺以及品牌信誉等。

海豹油、磷虾油,原料存在差距
鱼油产品质量因原料来源不同而参差不齐,其分为藻类来源和鱼类来源,藻类鱼油一般直接从藻类提取纯度高且不含重金属污染,比如某品牌DHA藻油宣称裂壶藻提取,无鱼腥、无重金属污染、吸收率更高、更符合FAO推荐标准等,某品牌DHA藻油宣称40%高纯度太平洋藻类甄选培育、无重金属污染等。
鱼类鱼油一般采用纯净海域的深海鱼,比如某品牌深海鱼油宣称鲜活捕捞深海冷水野生小鱼,无毒素无金属残留安全性高等;某品牌深海鱼油宣称只用南美秘鲁无污染冷水海域凤尾鱼等小鱼。
目前市场上这些磷虾油、海豹油的宣传宣传时可能会模糊或比较海豹油、磷虾油与传统鱼油,比如某品牌磷虾油宣称含有普通鱼油没有的虾青素、胆碱、磷脂等,血脑吸收率和生物利用率等比鱼油更高;某品牌磷虾油宣称血管守护神,比鱼油更强效4大成分全方位协同增效等;某品牌海豹油宣称和其他鱼油相比成分更优异、吸收率更高、稳定性更好、安全性更强等;某品牌海豹油宣称高配版“鱼油”1粒=10粒鱼油、10倍血管修护力,远超鱼油功效、心脑高阶养护等。
而且大多数磷虾油、海豹油产品都是以DHA、EPA为卖点,比如某品牌磷虾油胶囊宣称双专利纯磷虾油,海洋磷脂450mg、EPA含量110mg等;某品牌海豹油胶囊宣称每两粒含有1000mg海豹油、95mgDHA、74.5mgEPA等;某品牌挪威海豹油胶囊宣称Omega-3总含量1240mg,76mgDPA10倍修护力等,并未标注DHA、EPA具体含量。
可以看到海豹油、磷虾油虽然都富含Omega-3脂肪酸,但它们在EPA、DHA等具体成分的含量上与传统鱼油存在差异,不少产品的含量并不清晰,而且这些产品的宣传中往往强调其与传统鱼油相比的优越性,但这些宣传是否真实可靠还尚未有科学验证。

或明示或暗示,夸大宣传成标配
虽然鱼油在国内已经发展很多年,但直到2021年鱼油才被纳入保健食品原料目录的功能原料开展备案,允许声称“有助于维持血脂(胆固醇/甘油三酯)健康水平”功能,但行业夸大宣传现象仍未根治,还有部分企业利用消费者对保健功能的认知局限通过明示或暗示性宣传误导市场。
电商平台更是夸大宣传的重灾区,如某品牌深海鱼油胶囊宣称血管“清道夫”、呵护关节健康等;某品牌深海鱼油胶囊宣称八维脑力高效补脑、高倍记忆学习轻松、思维敏捷效率更高更加专注等;某品牌挪威鱼油宣称专为脑力党研发的鱼油,适用记不住、难专注、老犯困等夸大宣传话术。
因夸大虚假宣传被罚的案例也不少,如上海某知名公司委托某传媒公司在其快手官方旗舰店直播间宣传带货某款鱼油产品时宣称“14岁的孩子8瓶吃完能长高5到10厘米”等,被处以4.2万余元罚款;某品牌鱼油凝胶糖果客服宣称其具有助眠功效涉及用普通食品身份宣传保健功能,销售页面还使用“国产鱼油天花板”绝对化用语被责令停止发布违法广告并罚款10000元。
当前营养品市场存在不少夸大宣传的现象,许多品牌为提升销量、提升产品的吸引力都在夸大宣传、明示或暗示产品具有各种功效,但实际上普通食品并不允许进行功效宣传,鱼油等营养品行业起步较晚,部分企业为追求短期利益不惜打擦边球甚至违规营销导致乱象丛生,需要强法规约束、提升企业自律才可能能推动行业走向健康、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行业思考:从央视曝光的“假鱼油”事件可以看到当前鱼油行业乱象频生,存在以次充好、虚假宣传、标准不完善等问题,导致市场上出现鱼油含量偏低、DHA和EPA含量参差不齐、价差巨大、夸大宣传等问题,也严重影响了整个行业造成了负面影响,鱼油行业若想要长远发展,需国家完善强制标准、加强监管与处罚,电商平台把握好上架关卡,企业也需要自律、诚信经营,以此重塑信任且促进行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