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外卖市场,由于新平台启动的大规模价格战,竞争变得异常激烈,外卖订单数量大幅增加。然而,这种增长背后也暴露出了一些深层次问题,比如商家和骑手承受着巨大压力,一些中小商家甚至难以为继。消费者在价格方面更趋向于选择更划算的平台, 忠诚度下降,这对外卖平台可持续发展构成了潜在的威胁!
要想推动外卖行业朝着更繁荣的未来发展,消费者、骑手、商家以及平台都需要实现共赢,在这场外卖“战争”中,谁能笑到最后还有待时间来揭晓。
外卖行业价格“狂欢”背后的三方输局
外卖市场在经历多年高速增长后增速趋缓,增长动能减弱,在这样的背景下京东、阿里等电商平台打着“补贴”的旗号大举进入外卖领域并掀起价格战,想要争抢这块“蛋糕”。这一举动使得原本平静的外卖市场骤升波澜,各大平台为了获取更高市场份额纷纷加大补贴力度,试图通过低价策略吸引消费者。
在社交平台上能够看到不少的薅羊毛帖子,消费者激情下单后餐饮商家订单量显著增长,比如新茶饮品牌甜啦啦7月12日补贴日当天订单量日环比增长超 120%;塔斯汀多个门店爆单等等。外卖平台整体订单量也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据查询阿里系的淘宝闪购联合饿了么日订单量达到8000万单,京东日订单量也站上2500万单大关。
这场外卖“狂欢”背后看似实现了多方共赢,消费者以低价购买,骑手收入翻倍,商家迎来订单高峰,但实际上却暗潮汹涌,发展到后期甚至造成商家、骑手、消费者三输的局面。虽然商家线上渗透率明显增加,但客单价和利润率下滑成为普遍现象,现在已经有部分商家陷入了“不参与就没订单、参与就没利润”的两难境地,一些依赖堂食的实体店更是遭遇严重冲击。
一家做了6年黄焖鸡的夫妻店店主表示,3月以来,某电商平台猛砸补贴、单量骤增,便开始主做该平台,其他平台单量也就掉了下去。半个月后,随着补贴减少该平台上单量直线下降且到手价越来越低,只能换品类求生;某品牌加盟店亦表示,一开始上述电商平台单子多的时候一天100多单,现在每天跌至个位数,而且单子下来后也没什么人来堂食,虽然吃到了早期单量红利结果却从堂食变纯外卖店。
消费者在价格战中虽然以极低价格购买了不少奶茶、汉堡等食品,但一些商家可能会为了降低成本在食材、制作工艺等方面偷工减料,影响了食品的质量和口感,同时,配送服务也可能因订单量的暴增出现了配送延迟、商品损坏等情况,影响了消费体验。
这也能侧面印证外卖行业价格战是一种短视行为,虽然在短期内能够吸引大量消费者和关注度,但从长远来看不仅损害了行业的健康发展,也破坏了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
无底线烧钱,不可持续性显著
从各大平台的动作及商家表现看,这场价格战热闹表象背后是不可持续性,虽然外卖平台补贴力度在加大,但大部分商家都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困境,如黑龙江加格达奇区某炸鸡店表示,4月份两个平台卖1000多单就能赚15000元左右,从5-6月份开始一个月卖了2500单才挣10000多块,陷入“增收不增利”的恶性循环。
从外卖领域的特性也能看出一二,消费者一日三餐和下午茶等需求是有限度的,补贴力度再大也很难提升消费频次或是超前消费、囤积消费,不断加大补贴力度也只会人为推高出大量的泡沫市场。现在压力甚至传递到了原材料产业上游,比如柠檬等大宗农产品价格波动,这导致一些区域中小茶饮品牌利润进一步被压缩,处在闭店边缘。
而且消费者来来回回是一拨人,只不过是换个平台、换个账号薅羊毛而已,忠诚度并不高,更重要的是重塑了消费者的价格预期,越来越多消费者开始习惯多方比价,只选择“更便宜选项”,这不仅进一步压缩了商家的议价空间,也降低了整个行业的利润率水平。此举还使得消费者价格敏感度越来越高,一旦恢复原价便会涌现大量不满情绪,甚至对外卖平台形象造成损害。
这种虚假繁荣也会直接拖累平台利润,相关机构预测阿里巴巴外卖业务在未来12个月将亏损410亿元,京东亏损260亿元,而美团的EBIT利润将下降250亿元,这种商业模式显然不可持续。近日,美团有高管回应表示,美团不愿内卷,也一直在反内卷,但最后还是被动加倍卷入,呼吁行业回归理性。
外卖行业不能沉迷于短期流量的争夺,无底线烧钱的价格战模式受损的还是整个外卖行业的生态链,外卖行业应转向更高层次的价值竞争,比如优化补贴结构、加强供应链协同等,构建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竞争焦点正转向技术创新与服务较量
随着大战升级外卖巨头的战略差异日益明显,目前已经形成了美团巩固大众市场,京东深耕品质外卖,阿里强化生态协同的差异化竞争格局。
有专家分析指出,现在竞争焦点正从单纯价格补贴转向技术创新与服务较量。近期,美团为加入“明厨亮灶 阳光厨房”的商家提供硬件设备和安装费用补贴、平台流量倾斜等系列支持;以及在全国上线养老保险补贴,满足条件的骑手均可申领。这些都是创新竞争的有益实践,行业也应适时跟进,从“卷”价格转向“拼”价值。
消费体验作为影响消费者购买意愿的重要因素,正日益成为外卖平台的核心竞争力,未来外卖平台想要实现长期留存,提升消费体验很重要。这也就要求平台提高选品门槛,保障商品的丰富度和品质;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及时高效地处理消费者的退换货等需求;优化配送服务,确保食品快速、安全、准确地送达消费者手中。
平台还需通过个性化推荐、会员制度等方式增强与消费粘性,让其感受到平台对其个性化需求的关注和满足,这不仅利于提升购物体验还利于塑造平台的独特价值和形象,形成独特的品牌心智,提高竞争力。技术创新则是实现这些的基础,接下来外卖平台需要不断加大在此方面的投入,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优化平台运营和服务流程,提升效率和消费体验。
美团强调“反内卷”,行业将回归理性
自价格战开打以来湖北省、陕西省、云南省以及北京、青岛、大连、大同、重庆、深圳等超10个省份的餐饮行业协会陆续发布相关倡议书,呼吁外卖平台停止“内卷式”竞争。前些天洛阳市餐饮与饭店行业协会、山东省烹饪协会相继发布倡议书,呼吁三家外卖平台停止内卷式竞争,立即停止非理性补贴,取消低于成本价补贴活动,禁止强制摊派补贴,转向高质量发展,明确补贴上限与账期保障等。
行业协会也在积极呼吁规范竞争,中国烹饪协会、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先后发布倡议,要求平台企业停止利用市场优势地位实施强制行为,严禁以“流量倾斜”“搜索降权”等手段变相强制商家参与价格补贴活动。
近日,市场监管总局约谈饿了么、美团、京东三家平台企业,要求相关平台企业进一步规范促销行为,理性参与竞争,共同构建消费者、商家、外卖骑手和平台企业等多方共赢的良好生态,促进餐饮服务行业规范健康持续发展。此消息一出引发了行业内外的广泛关注,在行业协会及监督总局的共同约束下或将推动外卖行业告别无序竞争,进入理性发展阶段。
如有外卖平台提出的三年投入1000亿元聚焦“促消费、助商家、提品质、强基建”四大方向也得到关注,此举重点支持商家降本提效而非直接补贴用户,旨在通过优化外卖生态链,实现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
这一战略调整,不仅是对当前价格战模式的反思,更是对未来外卖行业发展方向的深刻洞察,外卖平台需在供应链优化、技术创新、生态共建上持续投入,实现平台、商家、骑手、消费者的多方共赢才能推动行业走向更加繁荣的未来。
当虚假繁荣的泡沫褪去、竞争回归理性,服务质量、配送效率和生态构建等“内功修炼”才是应不断构建的壁垒,而非单纯的以价格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