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剂量谈功效成养生水的通病 ! 康师傅一瓶饮料中决明子含量不足1粒?

新中式养生这股风潮还在继续刮,也使得药食同源概念持续受到追捧,随着药食同源名单不断扩充,越来越多食材被应用到食品饮料中。中式养生水作为饮料行业近两年新兴起的赛道,虽然起步较晚,但传统饮料品牌、新兴品牌以及新零售自有品牌均入局了养生水市场,并推出了薏米水、苹果黄氏水、人参黄氏饮等多元化产品。

 

行业快速发展背后,隐藏的问题逐渐暴露,标准不统一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市场秩序混乱,概念滥用引发虚假宣传等。这些问题若得不到有效解决将成为制约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潜在威胁,不仅会阻碍技术创新、损害行业声誉,还可能进一步加剧不良竞争,因此亟待各方协同制定规范,推动行业走向良性发展道路。

 

 

抛开计量谈功效?

 

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药食同源概念受到了更广泛关注,企业顺势纷纷推出了药食同源饮品,比如魔水师的人参黄芪饮、轻上的苹果黄芪水、盒马×李良济推出的暑清元气水,露露枇杷秋梨饮等。虽然这类饮品在食品行业中热度高涨,但部分产品实际效果与宣传存在落差,大都“药食同源”食材为卖点,却缺乏对有效成分含量的明确标注。

 

市面上大多数同类产品只会在宣传中强调含有人参、添加黄芪,但大多数产品都不会标注添加量,比如轻上旗下的茯苓红豆薏米水宣称“六重植萃、真材实料、科学配比”,但在配料表中并没有标注各个成分含量。

 

配料表的排列顺序一般是按照原料添加量的多少由高到低排列,越靠后的位置也意味着添加量越少,还有一些产品配料表中枇杷、秋梨的位置在倒数第几位,也就是说这些原料的使用可能微乎其微,所谓的养生到底有多少实际效果值得深思。

 

要真正实现养生效果,必须满足有效成分的浓度达标和长期坚持饮用这两个关键条件,但目前市面上的许多瓶装养生饮料,既未明确标注有效成分的具体含量,也缺乏针对不同体质的个性化调配,实际效果可能有限,目前来看养生水的功效宣传更像是营销噱头。据悉,某地市场监督管理局执法人员抽检时发现药食同源产品成分含量和标签不符,甚至有个别产品药材成分微乎其微。

 

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国内并没有强制规定这类饮品必须标注药食同源成分的具体添加量,给跟多品牌留了钻空子的机会,靠着市场关注度较高的营销话术吸引消费者目光,而不是真正靠配方取胜,连基本的添加量都不标明,品牌究竟在回避什么?

 

工艺有待提高

 

饮料加工是一个涉及多环节的复杂过程,尤其是对于药食同源类饮品而言,工艺设计需要兼顾有效成分的提取、稳定性保持及生产效率,生产过程涉及原料预处理、提取、过滤/离心分离、浓缩、杀菌、灌装等步骤。其中,过滤或离心分离作为关键环节直接影响产品的品质与生产效率,却也常常面临技术难题。

 

在过滤或离心过程中,原料中的有效成分如大分子多糖、膳食纤维等容易被截留或吸附于设备表面,采用传统过滤网时,大分子物质可能因粒径较大或粘性较高而堵塞网孔导致过滤速度下降,甚至需要频繁停机清洗设备。例如某品牌在企业发布会上表示因为过滤网经常被堵塞,所以生产效率有所降低。

 

药食同源原料通常成分多样,不同分子量的物质共存,工艺参数压力、温度、pH值设置不当,非常容易造成有效成分损失或设备堵塞。例如离心分离时转速过高可能导致大分子物质过度浓缩于沉淀物中,而转速过低则无法有效分离杂质,影响澄清度。设备材质的选择也至关重要,某些金属离子可能与活性成分发生反应,改变产品风味或功能特性。

 

正因如此,药食同源饮料的商业化生产绝非将食材泡进水里过滤装瓶那么简单,其加工工艺需要系统化设计首先通过预处理如粉碎、酶解优化原料结构释放目标成分,采用多级过滤如粗滤、微滤、超滤结合离心技术,精准分离不同粒径物质,借助膜分离、冷萃等先进技术减少成分损失同时保障产品稳定性。

 

杀菌工艺需平衡微生物控制与热敏性成分的保留,灌装环节的密封技术也需防止氧化变质,工艺的精细化程度直接决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只有通过科学设计加工流程、优化设备选型与参数控制,才能在确保有效成分保留率的同时,实现规模化生产的效率与稳定性。

 

 

以次充好,药食同源原料成节约成本手段?

 

药食同源食材在产品成本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以道地药材为例,其独特的生长环境和丰富的营养成分使它们成为佼佼者,同时这些优质原料的价格也令人咋舌,比如宁夏枸杞因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卓越的品质,价格往往比普通枸杞高出30%-50%。

 

人参作为一种珍贵的药材也普遍被认为价格高昂,实际上不同品质价格差异较大。前两年市场上出现人参水时,人参成本问题收到广泛关注,据了解,当时有人表示其人参为人工种植,而非林下参,从产品图片来看若一次性购买类似大小粗细的人参50根以上,一根批发价为2元左右。

 

在药食同源产品的开发中原材料成本占比颇高,对于品牌而言,合理选择和控制原材料成本是保证产品价格竞争力的关键。为此一些品牌可能会选择减少优质原料的投料量,通常会选择价格相对较低的普通原料。

 

除了原料外工艺也是差异化卖点之一,不少品牌会强调生产方式有专利技术等,例如可漾红豆水品牌宣称采用超微粉碎+分子级萃取专利技术,包装上标注每瓶含30g红豆精华,并以实验室显微镜对比图配合“浓”字放大设计,通过产品的包装设计提升价值感,这样便可以提升溢价空间来中和成本。

抛开剂量谈功效成养生水的通病 ! 康师傅一瓶饮料中决明子含量不足1粒?

少加料是为了保证口感?

 

口味和口感作为能够直观感受到的卖点,对于饮料的销量和复购率起着重要作用,药食同源、草本饮料虽然主打健康概念,但本质上还是饮料,需要符合饮料市场的消费逻辑,饮料的核心需求是解渴而不是喝药汤,口味口感上的考量或许是相关饮品药食同源成分添加较少的原因之一。

 

以薏米为例,由于薏米中含有淀粉和油脂,如果添加量过高会使饮料变得粘稠、浑浊甚至像米汤一样厚重;人参的味道则以苦、甘为主,还会带有一些土腥味以及药香味。还有一些药食同源成分气味较冲,比如丁香、花椒等,薏米本身具有一定的药用特性,特别是煮熟之后特有的气味常让人联想到中药材,虽然药食同源的产品需要保持一定的草本风味,但如果薏米添加过量味道会显得过于浓烈,甚至可能让普通消费者难以接受。

 

如今对健康饮品的期望以口感为先,某品牌5g/瓶的添加量恰到好处地保留了薏米的独特风味,同时避免了药味的过分突出,确保了饮品的整体口感和健康效益之间的平衡,这也给其它品牌提了个醒,随着市场竞争愈发激烈,已经有相关品牌开始强调成分含量,但前提是需要保持好食材选用和产品口味的平衡。

 

因此,如何在保证其健康价值的同时适度弱化草本气息,使之更符合大众的口味偏好,成为产品开发中亟待解决的关键。市场趋势日益倾向于轻养生观念的普及,产品在保证健康的同时不必过分强调其功效更不能以牺牲口感为代价。比如可口可乐近两年推出的轻功能系列其草本添加量都控制在较低的水平,然而销量和复购率却远高于传统功能饮料。养生水类产品正是为满足这一市场需求而生,旨在让健康变得更加轻松自在,融入日常生活。

 

 

原料本身也有局限性

 

药食同源原料的天然局限性决定了其饮品配方中以水为主要成分,这并非设计妥协,而是由原料特性导致的客观现实。以陈皮为例,这种常用药食同源材料中真正起作用的挥发油成分仅占总重的1.5%-2%,这意味着要提取出100mg有效成分,至少需要5g以上的原料。这种比例关系揭示了在利用药食同源原料进行饮品制作时,必须考虑到原料中有效成分的特性,从而在配方设计上做出相应的调整。

 

类似情况在药食同源原料中非常普遍,无论是薏米中的活性物质,还是菊花中的黄酮类成分,其天然含量都处于较低水平。原料本身就像被稀释过的精华,这个特性就注定要面临一个两难选择,要不然就大幅增加原料用量,要不然就接受比较低的有效成分浓度。

 

饮品行业的体积限制也加剧了这一矛盾,市面上售卖饮料标准容量通常在250-500ml之间,这个物理框架内要装入数十克固态原料几乎不可能。以5g/瓶的薏米添加量计算,如果想提升到传统食疗中30g煮水的剂量,那1瓶就需要装入6倍原料,这样会导致饮品可能会更加浓影响口感口味体验。

 

口感体验也是饮料消费中很重要的部分,根据市场调研机构Innova Market Insights的数据,73%的消费者在购买饮料时会优先考虑口感,而健康属性则位列其次,这表明尽管健康意识在消费者中逐渐提升,但口感仍然是影响购买决策的主要因素。对于饮料品牌而言这意味着在产品开发和市场推广中,需要平衡口感和健康属性。

 

 

决明子大麦饮中决明子含量不足1粒中等颗粒

 

现如今市场上充斥着各种标榜药食同源的饮品,康师傅决明子大麦饮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从配料表了解到,每升仅添加0.2g决明子,折合一瓶含有0.1g决明子,其余成分主要是水、烘焙大麦及烘焙糙米等。

 

据了解,中等大小的决明子单粒重量约 0.15-0.2 克,尽管如此品牌方却在其产品介绍中写到安神明目等字样,仿佛在暗示只需饮用这瓶水便能获得健康益处。

 

在健康养生风潮下众多品牌都推出了相关产品,但大多数只是关注到了养生概念,例如轻上枸杞粉的成分有枸杞子、碳水化合物、水分等,但其声称含有枸杞实则仅添加了0.1%枸杞粉,微乎其微的枸杞含量不仅从颜色上难以辨识,其营养价值也无从谈起。

 

目前药食同源饮料、草本饮料看似做的企业非常多,但很多品牌在配料表里添加了某种成分便会以原料本身的功效特点来暗示产品具有某种功能,让人联想产品具有某种功能,但实际上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很难保证。

 

品牌蜂拥入局看中的是健康消费风口下的流量红利,部分品牌虽然在营销、品牌建设等方面发力,但市场处于发展初期,尚处野蛮生长阶段,概念性添加、低剂量敷衍、话术式营销泛滥,使得市场处于产品中药食同源成分含量应用不明朗,打概念的竞争。

 

 

品牌沉默,想要起到“养生效果”不容易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78.2%的受访青年为健康产品付过费,根据《2023中国新消费趋势白皮书》超过四成00后购买过功能性保健食品或保健仪器,三分之一的00后和95后购买过营养补剂,养生概念的兴起也推动了药食同源饮品的发展。

 

但其有效成分含量与功效间的科学关联常被忽视,以枸杞为例,核心功效成分枸杞多糖被证实具有一定作用,根据《中国食物成分表(第6版)》,枸杞中枸杞多糖含量约为0.5%-3%如果要达到研究中的效果,换算后需食用3-40克枸杞鲜果或1-8克干枸杞。

 

但市售枸杞饮品中鲜少标注具体多糖含量,例如某品牌枸杞菊花茶的多糖成分含量并未在产品信息中明确表示,营养成分表中仅标注人参类饮品人参皂苷Rg1和Re是主要活性成分;盒马人参饮品营养成分表中仅标注人参添加量≥0.5g/瓶,元气参萃人参植物饮料成分表中仅列出人参粉添加量≥0.6g/瓶,参元力人参饮品成分表中仅写明人参提取物添加量≥0.8g/瓶,都未标注人参皂苷的具体含量。

 

我国对药食同源物质有明确限量规定,卫健委《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名单》中规定枸杞每日≤20克、人参(人工种植)≤3克。但市场监管中,部分产品存在含量标注模糊、夸大功效等问题,科学养生需剂量支撑,但现实却是数据缺失与监管空白并存,唯有企业、政府与行业协同推动原料标准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药食同源行业若想长远发展,需从源头建立原料标准体系,当前养生饮料受热捧,源于消费者对健康养生的重视,期望通过日常饮食预防疾病。但原料质量是产品功效的基石原料来源不明、标准缺失,养生效果无从谈起,再多的宣传也只是空话。目前市场产品鱼龙混杂部分养生饮品仅以概念营销,实际有效成分微乎其微;部分含中草药成分的产品因缺乏统一标准,功效难以科学验证,行业需要有更具体规定的标准出台。

 

行业思考:药食同源饮品正迎来发展机遇,但规范化进程亟待加速,当前行业呈现冰火两重天态势,功能性饮品、草本零食等细分赛道增长迅猛企业纷纷入局,但原料标准缺失、功效宣称模糊、检测方法不统一等问题频发,部分产品甚至以养生为噱头却无科学依据支撑,导致市场鱼龙混杂,破局需企业、行业共同发力。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信息前沿

徐州丰益肛泰中医院:入伏湿热来袭!你的胃肠顶得住吗?

2025-7-25 18:46:33

信息前沿

透过英氏控股冲击北交所,看辅食品牌的拓展难题

2025-7-25 18:46:35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