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九成利润烧光,美团如何迎战阿里、京东的无限战争?
美团,已经捉襟见肘了。
近日,美团发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及半年度业绩报告。第二季度,美团营收918.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7%;
第二季度经营溢利2.26亿元,同比下降98%。调整后净利润14.9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89%。
核心本地商业分部收入同比增长7.7%至人民币653亿元。经营溢利同比下降75.6%至人民币37亿元。
这些报告的截止日期是2025年6月30日,疯狂的7月还没到来,“0元购”的底牌也尚未祭出。
也就是说,在主要对手还是京东的时候,美团就已经烧掉了近九成的利润。推测可知,在第三季度与淘宝闪购的鏖战之后,美团的损失可能更加超出预期。
与利润见底并行的是,美团对于外卖大战的宣传口径悄然发生变化。
在5月26日第一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中,王兴表示:“美团将不惜一切代价获得行业竞争的胜利”。
而在第二季度,他的口风变成了:“我们坚决反对内卷”。
只是,京东已经暂时退居二线,美团还能打多久?
一、没有主动权的战争
众所周知,外卖大战争夺的不只是外卖,还有背后的即时零售市场。
即时零售和外卖的区别在于后者送的是餐饮,而前者送的是其他商品,也就是平台宣传的“非餐饮品类订单。”
外卖大战爆发之前,美团在即时零售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其2025Q1财报披露,其非餐饮品类即时零售日订单量突破1800万单。
但是到了7月5日,美团的宣传口径变为了:“即时零售当日订单突破1.2亿单,其中,餐饮订单超过1亿单。”
美团日订单总量从8000万涨到1.2亿的过程中,非餐饮品类订单增长不到200万。
这说明,被低价吸引来的新增用户,对在美团上购买日用百货兴趣并不大。
美团管理层对此可能也早有认识。王莆中在7月中旬接受专访时曾表示,这轮外卖大战的增量大部分都是泡沫,美团只是被迫应战。
美团被迫应战可能是事实,但如果说这轮外卖大战的增量大部分都是泡沫,淘宝那边可能会有不同意见。
同样是在7月5日,淘宝闪购和饿了么公布的成绩是:日订单量超过8000万,其中非餐饮订单超过1300万。
通过这轮激战,淘宝闪购的即时零售市场份额与美团的差距已经明显缩小,而美团“非餐饮品类订单”的增长却可能十分有限。
所以,美团可能并不想参与外卖大战。
但截至目前,打与不打,主动权可能已不在美团手中。
据《晚点LatePost》,8月7日—8月9日,淘宝闪购日订单量连续三天超过一亿单,日订单量份额首次超过了美团。
对淘宝闪购订单量的快速增长,王莆中的表现似乎不以为意。他认为订单数字并不重要,真正有价值的是GMV。
他在美团日订单峰值超过1.5亿单时表示:“我们不是非要做到多少单,而是我们要给行业看看,做订单是很容易的。”
这一云淡风轻的表态简单解释就是:订单量不重要,做大很容易。
然而,事实是美团为了做大订单规模,在第二季度已经烧掉了近九成的利润,第三季度甚至可能陷入亏损。
如果付出这样的代价只是为了“给行业看看,做订单很容易”,未免过于托大。
事实上,外卖行业规模为王的特征从未改变。
一方面,外卖平台的忠诚度并不高,商家骑手会自发流向流量最大的平台。
另一方面,订单规模有了,平台运营能力、配送体系、调度算法才能逐步优化。
美团早期也不是因为快才有了规模,而是先有规模,才越来越快。
因此,订单量仍是当前外卖大战的必争之地。
假设淘宝闪购继续加大补贴,美团如果不跟,那其配送效率上的优势很可能被逐步追平,如果跟,美团寄予厚望的新业务又可能因此受到影响。
总之,外卖大战到如今,停火权可能已经不掌握在美团自己手里了。
二、供给侧的战争
就在美团发布财报后两天,阿里巴巴也发布了截至2025年6月30日的三个月财报。
财报显示,阿里在报告期内收入同比增长2%至2476.5亿元,经营利润349.8亿元,同比下降3%,经调整EBITA同比下降14%至388.4亿元。
虽然尚不能确定淘宝闪购与电商的交叉协同效应具体有多大,但整体观感明显比美团好很多。
相比于美团财报电话会上的痛斥内卷,阿里更多强调的是淘宝闪购拉动了淘宝APP整体月活,新流量的上涨带来了广告和CMR的提升。
从双方态度看,美团可能已经不想打了,但淘宝还正起劲。
所以外卖大战长期化的概率很大,这显然对美团不利。
在这轮外卖大战之前,全国外卖市场日均订单总量大约1亿单,而美团独占8000万。
相比之下,餐饮行业的特征是:供过于求,但连锁化率低,格局分散,大量中小商家如毛细血管般分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
这样的格局决定了美团对商家的强势地位。
据《中国日报网》,按照2025年一季度数据测算,美团向商家收取的配送服务费、佣金和营销服务费收入已经占到了全国餐饮行业全部收入的4.58%,且收入的增长要远远高于全国餐饮收入增长。
而当外卖平台一家独大的格局松动后,美团对商家的议价权可能随之降低,动摇其增长基础。
据《晚点 LatePost》,由于淘宝闪购带来新增订单量很大,原来与美团紧密合作的头部前置仓服务商开始动摇,他们认为现在没什么理由只服务一个平台。
这一趋势如果继续发展,美团布局已久的前置仓很可能反倒成了淘宝的便利。
2021年,美团曾因“二选一”垄断行为被罚34.42亿元,
而近期在海外,美团成了原告,Keeta起诉滴滴99Food在当地搞“二选一”,指控99Food斥巨资激励商户签署针对美团而不限制iFood的排他性合约。
美团为什么对“二选一”如此敏感?说白了就是很看重对商家资源争夺。
目前来看,如何锁死商家资源可能已经成为美团的心头之患。
今年7月初,美团正式推出“浣熊食堂”,表面上的目标是“帮助餐饮商家实现外卖品质升级,打造食品安全新模式。”
外卖品质升级能不能实现或许尚需时间验证,但在当下,至少加盟了“浣熊食堂”的商家不会因为外卖补贴而转投对手那里,这加强了美团对餐饮商家资源的控制。
另一方面,美团在财报中提到,未来计划加快小象超市的扩张,逐步覆盖国内所有一、二线城市。
以“前置仓+即时配送”模式运营的小象超市近年增长很快,多家媒体报道,其2024年GMV已经达到300亿,超越叮咚买菜。
同时,小象超市SKU数量已突破1万,接近传统线下超市规模。
最重要的是小象超市完全属于美团自营,小象超市比例越高,美团对加盟的前置仓服务商的依赖也就越小,这可能加强美团对闪购供应资源的控制。
除此之外,多家媒体报道,小象超市将推出线下大店,或对标「盒马鲜生」大店模式。
同时,美团自营超市“快乐猴”首店已在杭州开业,北京店据说也在筹备之中。
这一系列动作说明,在即时零售领域,美团不仅要当裁判,还要下场当球员。
随着美团掌握越来越多的供给资源,其一直头疼的商家忠诚问题或可有所缓解,但这个进程也意味着要持续不断地烧钱。
美团财报显示,2025Q2季度,其新业务分部收入同比增长22.8%至人民币265亿元,分部经营亏损同比扩大43.1%至人民币19亿元。
一方面是外卖大战导致利润骤减,另一方面是新业务扩张亟需资金,美团前进之路上,挑战还有很多。
当然,美团毕竟是从无数厮杀中成长起来的,并不会缺少应对勇气的决心和耐心。
此次外卖大战虽然损失惨重,但美团的订单总量并未减少,在下沉市场的渗透率也依旧高于淘宝和京东,新业务的扩张节奏也并没有乱。
对于这场挑战,美团将以何种方式应对,且拭目以待。
免责声明:
请注意:本文分析源自公开披露资料(财报、公告等),作者不保证信息来源的充分性或最新状态。股市有风险,本金可能亏损,投资决策需极度谨慎! 本文所有观点仅为作者评论,绝非买卖建议。投资者必须依据自身情况独立研究、审慎判断,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