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原再次站到了聚光灯下。
汇聚了中国顶尖品牌的9·15“中国品质生活”晚会上,牧原股份董事长秦英林,与家电、新能源车等七家优秀企业的领袖们并肩而立,在一个代表“中国品质”的舞台上,讲了企业的使命:
“让大众花平价的钱,吃高品质的肉。”

这也是牧原猪肉产品第一次在公众面前亮相,包括可类比雪花牛肉的高品质雪花猪肉,但任谁都会更好奇,牧原不是养殖企业吗?它怎么研究起了猪肉的质价比?
这被忽视了很长时间的话题,恰恰是牧原最有价值的标签之一。牧原用大量时间和资源,给传统养殖业建立了一套用科技赋能全产业链的“中国品质”解决方案。顺势而为,它也成功掌握了食品企业这个身份,持续刷新中国猪肉的品质形象。
这背后颇为硬核的故事,值得被更多人知道。
一、品质的背后是可知可控可追溯
“好猪肉”,是一个感性乃至模糊的概念。它原本依赖于产地、品种和养殖户的个人经验,充满了不确定性。
如何让每一块肉都做到品质可靠有保证?
当下,牧原正在用一套完整的技术创新体系,把“品质”这个模糊的感性概念,转化为一系列精确、可量化、颗粒度超高的技术指标。生猪养殖几千年来的经验依赖难题,正逐渐被化解。
打破这道壁垒的武器,是牧原构建的一套从饲料研发、生猪育种、商品猪饲养到终端屠宰的全产业链数字化闭环。在这套体系中,牧原重视计算人效和“猪效”,并严格执行着一套远高于国家标准的企业内部标准。其终极目标只有一个:
从生产的第一个环节开始,就要力保最终产出的每一块肉,都是高品质的肉。
这有一个很容易理解的基础逻辑:“好猪肉”或许感性,但生猪的健康状态却有不容置疑的科学标准。为了抓住生产中的主要矛盾,牧原从三个维度建设了一套品质方案。
第一,是“可知”,要让品质的诞生过程,清晰可见。
在牧原的体系中,从饲料的营养配方,到猪舍的空气、温湿度,再到屠宰加工的每一道工序,所有关键数据都被实时监测,并反哺生产。

就连猪本身的价值潜力、品质提升的关键点,牧原都十分清楚。因为通过投资60亿元建设国际先进的超健康种猪选育平台,通过精准繁育等,培育能够引领市场需求的优质种猪——吃起来更香,更健康,“给人们创造美好生活。”
在牧原的屠宰工厂,单厂配置30多名经过考核合格的屠宰检验人员,设置18个检验岗位,对猪肉产品实施在线头头品质检验及品质把关。
这一系列的“可知”,最后在从农场到餐桌的全程数据溯源系统中得到体现。
第二,是“可控”,用掌握的数据信息打造更理想的生产环境,不断给好品质添砖加瓦。
牧原养猪,以数智化程度著称。从超净猪舍到智能环控系统,遍布全国的猪舍堪比“航空舱”。传统养殖中的变量,比如温度、湿度、空气洁净度、饮水质量,在这里一一被系统驯服。

猪场里的猪,吃的是根据每日营养需求定制的“营养餐”,一日一配方;喝的是经过多重过滤的洁净水;呼吸的是通过净化系统处理的新鲜空气;居住的是空调房。关于鲜嫩和风味的要素被充分保障,“小鲜肉”的品质怎么能不高?
第三,还有“可追溯”。“可追溯”是“可知”与“可控”的必然结果,也是对品质承诺的最终闭环。
每一块出厂的牧原猪肉,都可以通过追溯了解到它的“前半生”——饲料原料可追溯,养殖温湿度有实时监测,屠宰检疫、时间等都被录入系统。猪肉品质从何而来,过程看得清清楚楚。
于是,从“农场”到“餐桌”,每一个环节都由牧原自主把控。这种极致的追溯能力,赋予了牧原对品质的绝对掌控力。底气十足的透明,也是对消费者知情权的尊重,一道坚不可摧的食品安全和质量防线就此形成。
二、成本与品质要兼得
“花平价的钱,吃高品质的肉”,类似的愿景在很多行业是一个难题——高品质通常意味着高成本,平价该怎么保证?
这恰恰是牧原商业模式的亮点之一:它不接受非此即彼的选择。在技术创新对生产的系统性优化中,极致的成本控制与卓越的品质提升可以兼得。
就像牧原提出的600元降本空间,和一头猪要创造100元增益空间的目标,这是一场向下突破与向上增值的双线战事。
向下,是向管理和技术要效率,把成本降到极限。牧原的养殖成本,从今年1月份的13.1元/公斤,一路下降到8月份的11.7元/公斤。这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是很多个科技创新点叠加释放的巨大能量。
以占成本六成左右的饲料为例,牧原通过与西湖大学等顶级科研机构的合作,在合成生物学领域取得突破,掌握了低成本生产赖氨酸等关键氨基酸的技术。仅“低豆日粮”一项,每年就能节约数亿元成本,并为国家节约数百万吨大豆进口。
从养殖技术突破,到智能巡检机器人等设施的应用,再到“楼房猪舍”的集约化管理,牧原的成本护城河深不见底。
向上,则是向价值链要增量,创造全新的利润空间。100元从哪里来?并非来自涨价,而是通过育种端与屠宰端的精准联动,进行全生命周期的价值管理。
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种猪选育和精细化饲养,提升高价值部位的产出,减少低价值部位的产出。如此一来,即使总出栏重量不变,一头猪的增量价值也被凭空创造了出来。这是一种近似“产品经理”的思维,也是科学管理的体现。
而牧原更大的底气,来自一个已悄然达成的里程碑:它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生猪屠宰企业。上半年,牧原屠宰及肉食业务收入达到193.45亿元,同比增长94%,占总收入比例超过四分之一。
屠宰业务,不仅仅是牧原新的增长极,更是一个很灵敏的市场需求“数据中台”。消费者喜欢什么样的风味?哪个部位的产品最受欢迎?这些最真实的终端数据,会通过系统以最快速度反馈给上游的育种和生产环节,指导下一代产品的研发。
身份的变化,意味着牧原不再只是一个B端原料供应商,而是能在食品领域大展拳脚。一个新的价值飞轮,已经被顺利启动:消费数据指导生产优化,生产优化创造价值增益,价值增益又进一步满足了市场多种多样的品质需求。
三、养殖巨头的本质是“食品科技平台”
当我们将以上所有线索拼接到一起时,一幅全新的牧原画像便跃然纸上。牧原早已从单纯追求规模的高增长,进化到了依靠内涵的高质量发展阶段。
是的,它依然是中国最大的“养殖户”,但这个标签已经远远无法概括其商业本质。对牧原而言,养殖只是手段,它的最终目标,是为市场提供基于一整套科技驱动的解决方案而生产出的“好产品”,从而丰富千万家庭的品质生活。
一个更贴切的标签浮出水面——“食品科技平台”。这种跨越,有迹可循。
首先,是内生式的、依靠技术、效率和品牌驱动的增长模式。
不断得到夯实的安全边际,健康的财务状况,是牧原对消费者和投资者的品质承诺。
其次,牧原从未偏安一隅。牧原与越南养殖巨头BAF越南的合作,揭示了其国际化的典型形态,也渲染出“中国方案”出海的巨大想象力。

一整套被中国庞大市场反复验证过的高品质生产系统,被牧原复制到海外的增长道路中。典型的轻资产技术与标准输出,会高效撬动更大的发展。
牧原提供底层的核心技术与标准,让全球的合作伙伴都能利用这个平台复制“高品质、低成本”的成功模式。这是一种更高维度的出海,“中国方案”的全球赋能。
最后,不难看出,在既有规则下赢得市场份额,已经不是牧原眺望的终点。通过科技,通过对外输出,牧原正在完善整个行业的竞争规则和价值评判体系。
在这条路上,亮相9·15“中国品质生活”晚会,只是牧原宏大蓝图被揭开的一角。它用一种硬核的方式,为“中国品质”写下了全新的注脚,并进一步走向“世界品质”。拥有坚定的信心、硬核的保障和开放的胸怀,牧原的领地上,将始终阳光普照。
来源:松果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