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功的降本增效并非简单压缩利润,而是通过自主掌控核心材料、精细化管理生产流程、规模化摊薄成本实现,并建立在对用户需求的精准满足之上。
作者/番茄酱
出品/新摘商业评论
通信专业出身的张荣波,从未想过自己会和钓具结下不解之缘。
时间拨回至2015年。彼时,刚刚成家的张荣波渴望安稳,想结束在外地“跑工程、跟项目”的奔波生涯,在山东威海定居。一个偶然的机会,他踏入一家仅4人的渔具小公司,从月薪2500元的运营助理做起,“误打误撞进入这一行业”。
然而,十年后的今天,他已成为拥有近百人团队的“钓迷”品牌合伙人,并为钓迷在中国广大的钓具市场中寻找到了独特定位。
“创威”品牌创始人孙中文的故事,则带着更强的互联网烙印。孙中文学的是电子商务专业,在大学期间倒腾Q币、卖点卡的经历,炼就了孙中文敏锐的电商嗅觉。毕业后,孙中文决定自己开网店,销售家乡威海的鱼竿,亲自拍照、修图、打包发货……虽然辛苦但收获颇丰,很快赚到了第一桶金。
这两个商家有一个共同点,二者均身处中国钓具产业的心脏地带——威海。
“世界钓具看中国,中国钓具看威海”,这里,被称为中国的“钓具之都”。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威海钓具生产业务主要为国外品牌代工,且碳纤维、导环等核心材料长期依赖日本进口。尽管威海有完整的产业链基础设施,但本土品牌在市场声量上并无优势,长期处在“给他人做嫁衣”的代工阶段。
然而,正是张荣波、孙中文等钓具行业的“后来者”,凭借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捕捉、对供应链的极致优化,在新电商平台上大展身手,不仅实现了自身品牌的强势崛起,更在中国渔具行业掀起了一场“供应链升维革命”。
一、在拼多多上卖钓具:
梦开始的地方
钓迷的拼多多旅途始于2016年。此前,公司在传统电商平台上开疆拓土,但并不顺利。
据张荣波复盘,在传统电商平台做生意需要极强的精细化运营能力,团队要有美工、活动运营、直通车专员、客服等配置,小团队根本玩不转。“想当年,熬了好几个通宵学习直通车,但收益并不好,一度月销售额50万,利润才只有5000块,很多时候都想放弃。”张荣波回忆道。
2016年,张荣波把目光投向拼多多。那时,拼多多尚未开拓钓具品类,鱼竿产品仅被归在“水上运动”类目下。然而,张荣波觉得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遇。

“一方面,拼多多上的渔具商家少,需要优质供给;另一方面,拼多多可以微信支付,非常便捷。” 基于这种判断,“钓迷”旗舰店入驻了拼多多,产品设置也十分大胆:三米六的台钓竿159元起,五米四的台钓竿接近200元,远高于拼多多当时大部分商家的定价。
没想到,用户接受度却意外的高:“我们从未遇到过类似‘别人卖30元,你怎么卖200元’的质疑。”后来,张荣波复盘道,拼多多平台上的消费者并非没有品质需求,恰恰相反,他们苦于找不到与购买力匹配的好产品,而“钓迷”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块空白。入驻一年后,“钓迷”在拼多多的单店GMV便突破了200万,团队感慨尝到了平台红利。
不止于此,在张荣波看来,相比传统电商平台,拼多多的优势在于“运营不复杂”:“不需要太高的技术门槛和精细化运营,产品只要价位合适,通过适当的推广方法就能实现盈利。”这使得钓迷依靠仅有的小体量团队,也能在拼多多风生水起。
创威则在2019年才切入拼多多战场。此前,孙中文也在天猫上打拼,直到2019年,有客户推荐孙中文来拼多多创业,因为这里“竞争压力小,有增量市场”,让孙中文十分心动。
在梳理生产线、与拼多多运营人员多次交流后,孙中文推出了首款拳头产品“凌天1代”,上线首月便卖出数万支。“订单越多,我们的产能便能充分释放,与配件供应商沟通的话语权也会提升,成本进一步下降。”孙中文感慨,这种“滚雪球”效应不仅成就了爆款,也让公司发展驶入快车道。
2020年,创威在拼多多的年销售额迅速从一两千万跃升至三四千万。对比同时期传统电商平台销量开始下滑的态势,拼多多带来的增长和利润让孙中文印象深刻。同时,经过运营成本对比,拼多多的佣金较低,并且还会给产品“真金白银的补贴”。
不难看到,在“起家”初期,拼多多相对简单的操作逻辑、更低的运营成本及推广门槛,以及平台对潜力商家的关注和资源倾斜,为威海这批务实的产业带商家提供了更宽松的生长土壤。
不过,入驻拼多多只是起点。真正让钓迷和创威在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并实现爆发式增长的,是他们借助平台赋能,在原材料、工艺、生产流程等方面的深度优化,以及在此基础上掀起的成本“革命”。
二、一场酣畅淋漓的“成本革命”
如果说,在发展初期,钓迷和创威都吃到了相似的平台红利,那么后来面对行业发展过程中的机遇与挑战,二者给出了不同的解法。
钓迷的初期产品以台钓竿为主,然而在2022年前后店铺陷入了发展瓶颈。在当时,台钓市场趋于饱和,这也让张荣波反思,台钓赛道本身就有诸多问题:传统台钓门槛高、装备繁琐,动辄需要准备一小时、收摊半小时,对于钓鱼新手来说并不友好。年轻人更偏爱简单、快节奏的钓鱼方式,对传统台钓不感冒。

基于此,张荣波把目光投向了更为轻量化的、颇受年轻人青睐的的路亚钓法。
随后,张荣波展开了市场调研,发现市面上的路亚竿两极分化:要么是劣质的便宜竿,要么是1000~1500元的高端竿,中间存在巨大的“断层”。
如何填补这个百元级专业路亚竿“空档”?张荣波开始在核心材料上下功夫。过去,路亚竿的核心材料碳纤维几乎被日本垄断。日本东丽T1000碳纤维进口价高达800元一米,一度造成国内消费者高价买入鱼竿,利润却被国外赚走的局面。然而,国内碳纤维技术的突破改变了格局,同等性能的国产碳布一米只需100多元。这让张荣波看到了降本的希望曙光。
“我们综合评估,一根专业路亚竿完全能做到100-200元。”张荣波表示。抱着这份笃定,张荣波和合作伙伴深思熟虑,推出了99元的路亚竿,将产品定位为“年轻人的第二支路亚竿”。结果一经推出便迅速走红,产品上线后,吸引了很多“钓鱼小白入坑”,变成了一众青年的“第一支路亚竿”。去年,这支99元的竿卖出了60万支,借助原材料突破和规模化,把国内鱼竿的价格拉回了真正合理的区间。
至此,钓迷在降本的路上一发不可收拾。导环,也就是路亚竿上的过线圈,是另一座成本大山。日本富士导环在业内声誉卓著,但去年涨价25%,一套高端TZ导环就要400元;国产导环多用不锈钢,但过于沉重,影响手感。目前,“钓迷”的解法是,通过与山东大学等高校合作,优化导环生产工艺,力争将一组导环的成本降至数十元,做到物美价廉。
钓迷的另一成功探索是“小物钓”——一种更休闲,适合亲子互动,受女性、家庭用户青睐的小型鱼钓法。去年,张荣波在拼多多数据上看到小物钓增长很快,便在其中挖掘商机。
以往,高端小物钓竿价格近400元,但张荣波团队评估后认为,从材料和工艺看,它并不需要那么高的价格。因此,钓迷基于成熟的供应链能力推出高性价比产品,做到品质不逊色的同时,价格远低于市面上的其他鱼竿。目前,钓迷的小物钓产品也已然成为拼多多上的热销款。
三、向产业链纵深处去、
向大众消费纵深处去
在创威这边,“如何降本增效、保质保量”,同样是企业的重要课题。为此,创威选择深入产业源头。孙中文回忆,他曾因碳布供应不足、质量不稳“吃过亏”。
“碳纤维被广泛用于航空航天、风力发电领域,当时,因风电项目需求大增,导致碳布供不应求,且质量参差不齐”。为了避免日后持续被“卡脖子”,孙中文毅然投入重金自建碳布工厂,从碳纤维原材料做起:“节省成本只是一部分,更重要的是确保核心原材料的质量和稳定供应。”
值得一提的是,研发团队攻克了碳纤维丝束均匀展开和裁切的难题,现在,“创威”的碳布仅供自家使用,在成本、质量和交付上都掌握了主动权。
碳布只是冰山一角,这种精细化运营、管理,深入了创威工序的每一个细节。孙中文向我们详细描述了他引以为傲的管理体系。
生产一根鱼竿需110多道工序,每一个工序,创威都将流程细化到极致,“每一道工序,数量要求多少?不良率控制在多少?报废率多少?都要有明确的指标和要求,这样才能把成本和能耗降到最低。”
这些工序统统指向一个目标:追求极致性价比,通过资源整合和生产优化降低成本,推出爆品,一举打爆市场。“凌天”系列的成功验证了这条路的可行性,如今,“凌天”系列已更新到第三代,依然是各平台爆款。
在成功案例的鼓舞下,孙中文也提高了研发频率。针对女性爱好者增多的趋势,推出了颜色更受女性用户喜爱的暖色调钓具;此外,针对目标钓物的大小,孙中文推出了各场景使用的钓具,比如,适合钓鲢鳙、钓翘嘴等鱼类的产品。
在行业看来,钓迷和创威的成功,无不验证了一个趋势:成功的降本增效并非简单压缩利润,而是通过自主掌控核心材料、精细化管理生产流程、规模化摊薄成本实现,并建立在对用户需求的精准满足之上。
改变,发生在更深远的范围内。与钓迷、创威一同成长起来的,是威海产业带:从昔日被进口原材料和部件锁住咽喉的“世界代工厂”,到如今拥有越来越多优秀本土品牌的产业“策源地”,威海钓具产业的跃变,是“中国制造”向“中国品牌”、“中国创造”演进的一个生动案例。
也正是在这片成熟的产业带沃土上,越来越多“钓迷”、“创威”们共同发力,通过供应链优化,实现性能、质量与价格的“最优组合”,将过往高端钓具才能提供的体验,以平民价格“送入寻常百姓家”,让钓鱼走向全民皆可参与的休闲生活新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