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腿走路能走多远?苏农银行过度依赖存贷利差

在长三角一众城商行与农商行中,苏农银行常被视为“稳扎稳打”的代表。依托苏州本土经济底蕴,深耕县域、服务三农与小微,苏农银行一度被认为是区域内最具“接地气”竞争力的金融机构之一。 然而,随着区域经济增速放缓、同业竞争白热化、利率市场化持续推进,这家以“农”为名的银行,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增长焦虑。

图片

2025年上半年,苏农银行实现营业收入22.80亿元,同比增长0.21%,虽勉强维持正增长,但增速已近乎停滞。净利润增速亦同步放缓,资产质量虽总体可控,但不良贷款率在部分细分领域出现波动。更值得警惕的是,其业务结构仍高度依赖传统存贷利差,中间业务收入占比长期低于同业,显示出盈利模式的单一性与脆弱性。

一场关于“小而美”银行生存空间的争论,已从单纯的存贷利差,扩展至科技赋能、生态构建、中间业务与人才争夺的全方位比拼。苏农银行能否在这场赛跑中守住其特色阵地,还是将被逐渐边缘化?

从本土优势到增长困境

一方面,苏农银行的业务根基仍然深深扎在苏州本地经济中。苏州有着强大的县域经济、活跃的民营企业和丰富的农村资源,苏农银行正是依托这些条件,在农村金融和小微企业服务领域积累了不少客户,也形成了自己的风控经验。到2024年末,涉农贷款占比超过35%,小微企业贷款一直保持在60%以上这确实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和优势。

但问题也出在这里:过度依赖本地市场,反而限制了它的增长空间。苏州经济虽然发达,但金融机构也多,竞争非常激烈。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实力强劲的江苏银行,还有各类非银机构都在抢市场。苏农银行在外地的分支机构不多,跨区域经营能力偏弱,导致很难跳出苏州去开拓新的增长点。

另一方面,在数字化转型这条关键赛道上,苏农银行也走得有点慢。年报显示,他们近几年在科技上的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大约只有2%,远低于宁波银行、杭州银行这些投入超过5%的同行。手机银行APP的功能相对简单,用户体验和主流银行相比有明显差距,线上获客和客户活跃度都显不足。有客户反馈说,“苏农的APP更像是个查询工具,不像一个完整的金融服务平台”。

而当浙江网商银行、深圳微众银行这类互联网银行通过纯线上模式大幅降低运营成本,并精准服务到大量传统银行难以覆盖的小微和农户客户时,苏农银行依赖的线下人海战术和本地人脉优势,正面临严峻的效率挑战。“重线下、轻线上”的模式,在用户行为越来越倾向线上的今天,转型压力确实非常大。

决策与战略摇摆

回顾苏农银行的发展过程,管理层一直把“稳”放在首位,战略上也比较连贯。董事长徐晓军来自金融监管背景,作风稳健,特别重视风险控制和合规经营,这也让苏农银行在过去几轮经济起伏中始终保持了较好的资产质量。不过,有时候过于追求稳健,也可能导致创新力度不够,对市场变化的反应不够快。

比如上一波银行数字化转型大潮中,苏农银行虽然也提出了“智慧银行”的战略,但在实际投入和推进速度上明显比同行慢。对比来看,宁波银行早在几年前就成立了金融科技子公司,杭州银行更是把科技金融提升到全行顶层战略来推动。

在业务拓展方面,苏农银行也曾尝试走出苏州,但效果不太理想。早年设立的几家异地分支机构,对整体业绩贡献不大,反而可能牵扯了管理层的精力。最近,他们的战略重心明显回调,更加聚焦在苏州本地和“三农小微”业务上。这种“回归主业”的做法虽然稳妥,但也让市场担心:在其他银行纷纷跨区域、综合化经营以扩大规模的背景下,苏农的收缩是不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

图片

另外,近期苏农银行因为一笔涉及当地某大型民企的贷款风险分类问题,受到了一些市场关注。尽管银行方面很快做了澄清,但这件事也反映出,在当前经济压力较大的环境下,高度依赖本土经济的苏农银行,在资产质量方面面临的潜在考验不容小觑。如何既深耕本土市场,又能有效分散风险,确实非常考验管理层的决策智慧。

强敌环伺下的生存空间

在江苏省内,苏农银行面临江苏银行的全面压制。作为省内规模最大的法人银行,江苏银行不仅业务覆盖全省、影响力辐射整个华东地区,在对公业务上根基扎实,近些年零售转型的步伐也很快。它的规模效应和品牌知名度,苏农银行目前难以相比。单看苏州本地,江苏银行的网点数量和业务渗透率就很高,直接跟苏农银行形成了正面竞争。

再看同一农商行体系内的对手,比如无锡农商行、常熟农商行等,也在苏州周边紧盯市场。这些农商行机制相对灵活,也在尝试跨区经营和业务创新。像常熟农商行在零售转型上就比苏农更快,它的小微贷款技术和社区银行模式也很有特色。苏农在农商行队伍里的领先位置,并不是稳稳当当的。

更深远的挑战,还来自金融科技公司的“降维打击”。蚂蚁、腾讯等平台旗下的金融业务,虽然受到更严格的监管,但它们在大数据风控、场景金融和用户运营方面的能力,对传统银行的存、贷、汇业务都带来冲击。这些平台能用很低的成本服务海量的小微客户和个体经营者而这恰恰是苏农银行的核心客户群。苏农能不能尽快补上科技短板,会直接影响到未来十年的客户黏性和市场地位。

既要“本土化”更要“专业化”

当前,苏农银行需要重新理解“本土化”的真正意义它不再仅仅是坚守本地市场,而是要敏锐地洞察本土产业的变迁、客户需求的升级以及金融业态的演进,并做出专业而迅速的反应。苏农银行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存贷服务提供者”的角色,而应积极转型为“区域经济的综合金融服务商”,真正融入苏州产业升级与城乡融合的大潮中。

短期内,苏农银行应加快中间业务的布局,提高非利息收入的比重。重点发展财富管理、代理业务、结算与现金管理等轻资本业务,凭借深厚的本地客户基础,打造出“农商行里的理财专家”这一形象。中长期来看,必须补上科技和人才这两块短板。不管是自建技术团队,还是与金融科技公司合作,都要构建起一个能够支撑精准营销、智能风控和高效运营的数字化系统。

不然,在银行业全面数字化的浪潮下,苏农银行很容易被边缘化。具体可着力的方向包括:建立面向本土中小微企业的征信数据平台、推出基于产业链的供应链金融产品、优化手机银行体验以增强年轻客户的黏性。

银行业的本质是服务,而未来的服务必将更加智能、精准且无处不在。江苏银行凭借规模与全牌照构筑护城河,宁波银行靠零售与风控赢得市场认可,杭州银行则以科技金融抢占未来赛道。

面对这样的局面,苏农银行也需要向市场给出明确答案:在区域金融发展的下半场,究竟要依靠什么,继续守住并拓展自己赖以生存的“苏州根据地”?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信息前沿

《炉石传说》回归一周年:1亿玩家背后,是玩法、文化与IP的三重坚守

2025-10-2 22:41:09

专栏信息前沿

亚马逊云科技的AI野心:拿下NBA,云巨头的下一片万亿战场

2025-10-2 22:41:55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