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缺钱却募资15亿,企查查想“绑架”投资者?
作者/无字
出品/新摘财经
创办十余年,企查查开始冲击A股“商业大数据第一股”。

图源:上交所
2025年10月10日,上交所官网显示,企查查主板IPO申请获受理,计划于上交所主板挂牌上市,拟募资15亿元。
招股书显示,2022年-2024年,企查查营收分别为5.18亿元、6.18亿元、7.08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9亿元、2.59亿元、3.17亿元。显而易见,作为中国头部企业信息类通用大数据服务商,企查查具备推开资本市场大门的底气。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资本市场不止关心企业当下的业绩,更关注长线的竞争力和生命力。随着AI技术逐渐成熟,传统互联网信息分发模式或将被重塑,企查查的财富密码面临崩坏的挑战。在此背景下,企查查的研发投入力度却止步不前。凡此种种,决定了企查查的IPO之旅很难一帆风顺。
一、毛利率超90%背后,
企查查业绩增速放缓
一般而言,由于互联网赛道信息较为透明,相关企业很难像奢侈品公司一样,博取较高的利润空间。比如,2024年,中国互联网巨头腾讯的毛利率仅为53%。

图源:企查查招股书
然而颇为反常的是,企查查的毛利率极为亮眼,并且不断上涨。招股书显示,2022年-2024年以及2025年上半年,企查查主营业务的毛利率分别为87.24%、88.51%、88.81%以及90.74%,堪称“软茅”。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企查查仅仅是一家企业信息“掮客”,过去多年,通过AI、大数据、可视化分析等手段,积累了海量可复用的企业信息数据,上游成本不断走低。

图源:企查查招股书
招股书显示,2022年-2024年以及2025年上半年,企查查营业成本分别为0.66亿元、0.71亿元、0.79亿元以及0.35亿元,占总营收的比重分别为12.76%、11.49%、11.19%和9.26%,呈下降态势。
另一方面,经过十余年发展,企查查在企业信息类通用大数据服务赛道已颇具影响力。QuestMobile披露的数据显示,2023年,在中国企业信息类通用商业大数据服务商中,企查查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二,移动端活跃用户数位列第二,应用商店下载量位居第一。截至2025年6月末,企查查累计注册用户数破1.5亿。
可以说,吸引数以亿计的用户,不光可以推高公司的营收规模,更可以助力企查查实现规模效应,进而打开利润空间。

图源:企查查
不过企查查并不满足于此,为了进一步榨取用户的“剩余价值”,其还致力于提高会员价格。2022年9月,企查查VIP的年费从360元上涨至388元,涨幅高达7.78%。
然而颇为反常的是,VIP价格上涨后,企查查的成长性却开始放缓。招股书显示,2023年-2024年,企查查营收同比增速从19.25%降至14.58%;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从35.90%降至22.66%。
这主要是因为,企查查的付费用户数止步不前。招股书显示,2023年-2024年,企查查累计注册用户数分别为0.88亿、1.15亿、1.39亿,各期付费用户数分别为90.62万、102.14万、104.80万,占比分别为1.02%、0.73%、0.75%,愈发难以俘获增量付费用户。
事实上,上述反常的业绩表现给企查查敲响了警钟,尽管其已成为中国头部企业信息类通用大数据服务商,但该赛道还蛰伏着天眼查、启信宝等提供相同服务的重量级玩家。
由于企业信息查询产品高度同质化,用户往往会以价格高低为核心评判标准,选择相关服务商。如果企查查继续贸然涨价,想必会有越来越多用户转投竞争对手的怀抱。
二、AI时代来临,
企查查或将被颠覆
对于企查查来说,接下来不仅要应对竞争对手的围攻,更需直面AI技术给传统信息查询服务模式带来的冲击。
如前文所述,企查查的商业模式建立在信息不对称的基础上。尽管市面上有公开的工商信息、法律文书等信息,但这些信息过于分散。通过面向普通用户搭建信息查询平台,企查查得以一劳永逸地攫取收益。
然而,随着全知全能的AI技术逐渐成熟,诸多传统互联网业务模式均可能被重塑,企业信息类通用大数据服务就是其中之一。

图源:阿里
比如,2025年7月,阿里巴巴推出了AI查企工具“88查”,可通过自然语言,帮助用户查询企业信息。最令企查查感到焦虑的是,“88查”不收费,用户可通过PC网页、支付宝、微信小程序跨平台免费使用。
阿里巴巴之所以免费开放“88查”服务,主要是因为其手握电商与云服务业务,一方面可发挥生态优势,让“88查”与支付宝、1688等产品协同运作,实现“1+1>2”的效果。
另一方面,作为领先的云服务商,阿里并不谋求靠普通的产品创收,而是致力于成为“卖水人”,在AI时代赋能其他企业。在此背景下,“88查”更重要的战略价值其实是为其他企业树立应用AI技术的样板。
尽管目前“88查”提供的内容丰富度尚不及企查查,但该产品问世,所昭示的发展趋势却值得企查查警惕。
由于具备极强的信息整合能力,AI技术逐渐成熟后,可能会颠覆传统的信息检索商业模式。一旦基于自然语言的免费AI查企工具通过不断迭代,提供更全面的信息检索服务,用户没有理由再花费数百元,开通企查查的VIP服务。
三、手握16亿元理财,
企查查募资必要性存疑
面临巨大的竞争和转型压力的背景下,企查查选择冲击资本市场,希望借投资者的力量实现破局。

图源:企查查招股书
招股书显示,企查查此次上交所主板IPO计划募资15亿元,其中4.58亿元用于C端商业大数据产品研发升级项目,1.71亿元用于B端商业大数据产品研发升级项目,3.68亿元用于多维大数据库升级项目,5亿元用于商业大数据人工智能研发项目。
对此,企查查解释称,“公司属于商业大数据服务企业,全球AI及大数据的技术和产品呈现日新月异的发展态势,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更迭速度较快,公司需紧跟行业尖端技术的发展趋势,巩固核心技术优势,结合客户的需求变化,进行技术和产品的持续创新更迭。”

图源:企查查招股书
事实上,企查查确实正不断加大研发费用。招股书显示,2022年-2024年,企查查的研发费用分别为0.93亿元、1.08亿元、1.17亿元。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大部分企业冲击IPO,都是因为运营资金捉襟见肘,希望通过引入IPO融资,提升公司的综合竞争力。对比而言,每年1亿元左右的研发费用其实并没有给企查查带来太大的资金压力,并且企查查也并不缺钱。

图源:企查查招股书
招股书显示,2022年-2024年以及2025年上半年,企查查的研发费用率分别为18.02%、17.45%、16.56%、16.05%,持续走低,远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24%左右的均值。
由于研发费用并未过度侵占公司的利润空间,企查查有大量闲置资金。招股书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企查查货币资金为1.21亿元,交易性金融资产为15.95亿元。交易性金融资产均为到期日期在12个月以内的结构性存款及银行理财产品。
同期,企查查资产总额为20.89亿元,负债总额为8.2亿元,资产负债率为39.24%。企查查的负债中,没有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应付债券,大部分负债均为预收款项,偿债压力也不大。
由此来看,企查查上交所主板IPO募资15亿元的计划,似乎缺少必要性。因为仅靠自己力量,企查查就可以完成诸多IPO规划项目。结合前文企查查所面临的巨大不确定性来看,其在并不缺乏资金的情况下推进IPO,更像是管理层为分散运营风险、寻找退路所作的选择。
现阶段,企查查拥有亮眼的业绩,确实处于登陆资本市场的窗口期。但投资者并非“慈善家”,也会关注企业长线的竞争力,如果不能解答AI时代如何生存的难题,即便成功登陆资本市场,企查查或许也难以获得理想的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