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前的中国母婴行业,正站在一个关键转折点。新生儿数量连续七年下滑,4.4万亿的市场规模背后,是日益激烈的存量竞争。越来越多企业意识到:与其在有限的市场空间里继续内卷,不如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海外市场。
在此之下,从乳制品到纸尿裤再到童装、科技产品,一批批中国母婴品牌正在全球市场寻找新的可能。然而,这条出海之路究竟是遍地黄金还是举步维艰?或许从不同企业的生存现状,我们能够洞见出海后的真实情景。
母婴行业出海热度持续攀升
众所周知,母婴生意与新生人口紧密“挂钩”。然而,我国的出生人口连续七年下降,从2017年的1764.8万人收缩至2023年的902万人。虽然2024年实现小幅反弹,但有预测指出2025年可能会再次回落,这意味着母婴消费萎缩暂时不会改变。
然而,当前我国母婴市场规模有4.4万亿元。面对“僧多粥少”的竞争格局,行业内卷不断加剧,市场洗牌一轮接着一轮,让各方不得不纷纷寻求新的增长突破口。对品牌商而言,摆在面前的只有两条路:要么继续啃老市场,要么去开拓新市场。

在此之下,近年来越来越多母婴企业将目光投向海外。例如,伊利、澳优、蒙牛、飞鹤、健合等乳企,乐舒适、舒宝、MAKUKU等纸尿裤企业,以及做童装的Hibobi、做母婴用品的Babycare、做婴儿监视器的聚智科技……纷纷迈出国际化步伐。
因为对这些母婴企业而言,出海意味着市场格局从“中国”单一市场,跃升至“中国+N”的全球舞台。它一方面为企业提供了庞大的增量人口与消费需求,另一方面,也为国内“供大于求”的产能找到了释放出口。
其中¹,东南亚国家不仅生育率高,且母婴市场低集中度;而中东国家的生育率也同样可观,且拥有强劲的消费能力,因此成了当下中国母婴企业争相踏足的新阵地。除此之外,美洲和欧洲国家母婴市场已发展得较为成熟,但消费能力强,愿意为品质付费,所以也成为了母婴企业攻克的价值高地。
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仅余姚市的二十余家母婴产品出口企业,年出口额约5亿元。从汽车安全座椅到餐桌椅,再到安抚奶嘴、儿童水杯,中国制造的母婴用品正加速走向全球。以汽车安全座椅为例,2024年全市出口总额3.5亿元、同比增长22.2%。今年第一季度,汽车安全座椅、婴儿车等母婴用品出口9700多万元,同比增长7.09%。
由此可见,中国母婴企业的出海热潮仍在持续升温。
出海企业如今活得怎么样?
现如今,那些向海外迈出步伐的母婴企业,已经有不少都拿到了“成绩单”。那么,它们到底在海外活得怎么样?
在这股浪潮中,乳企可是主力军。

例如,伊利在东南亚,以印尼、泰国为冷饮业务基地,通过调研当地口味偏好推出本土化产品,市场份额稳步提升;在北美、中东、独联体等地区,聚焦婴幼儿奶粉业务持续突破。2025年上半年,公司海外业务的主要品类冷饮业务营收增长率为14.4%,婴幼儿羊奶粉业务营收增长率为 65.7%。

而澳优“奶粉”与“营养品”两大业务在海外市场火力全开,成为拉升增长的第二引擎。2025年上半年,佳贝艾特在海外市场录得收入同比增加65.7%至约4.83亿元。其中,中东地区作为澳优海外最大销售市场,收入同比增长54.2%;北美市场收入同比大幅提升138.7%,已成为澳优海外第二大营收来源;独联体市场作为澳优最早开拓的海外区域,持续贡献稳定的收入与利润,同比增长33.8%。继奶粉业务在国际市场高歌猛进之后,澳优营养品业务成功进入了欧美高端市场。

蒙牛聚焦海外市场主要聚焦于冰淇淋业务,旗下艾雪品牌针对东南亚消费者推出果味、椰奶等特色冰淇淋,同时加强社交媒体营销与现代渠道进店,如今已稳居印尼市场份额第一,在菲律宾、越南市场也分别拿下第二的位置。

健合集团是业内较早推进国际化布局的乳企之一,但从上半年来看各国家和地区可谓是“喜忧参半”。婴幼儿配方奶粉在澳新市场、宠物营养及护理用品分部在北美市场实现了稳步增长。但成人营养及护理用品分部在澳新与北美市场却分别遭遇18.52%和29.22%的大幅下滑,同样的益生菌及营养补充品分部在澳新市场表现不佳,收入同比减少68.31%,不过在北美市场实现了增长。

除此之外,作为婴幼儿另一大刚需产品“纸尿裤”也在出海大军中占据了一席之地。例如,MAKUKU(麦酷酷)自2020年布局东南亚并聚焦印尼市场,凭借对本土需求的深刻洞察与产品创新,推出Slim、Comfort和ProCare三个系列产品,全面覆盖中高端细分人群,短短数年间便跃升为印尼市场第三大纸尿裤品牌。值得一提的是,该品牌纸尿裤已于2023年起已停止在国内的销售,仅进行海外销售。

同样的,脱胎于森大集团的乐舒适,业务版图在非洲、拉美、中亚等地。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以2024年销量算,其在非洲婴儿纸尿裤和卫生巾市场均排名第一;以2024年收入算,其在非洲婴儿纸尿裤市场和卫生巾市场均排名第二;以收入及销量算,其在加纳、肯尼亚、科特迪瓦、塞内加尔、喀麦隆和坦桑尼亚婴儿纸尿裤市场均排名第一,在加纳、塞内加尔、肯尼亚和坦桑尼亚卫生巾市场均排名第一。
今年出海的Babycare,将紫盖湿巾进入了日本8000家线下门店,覆盖阿卡将本铺、西松屋、松本清及7-ELEVEn等主流零售渠道。与此同时,Babycare在中东高端市场积极布局,于阿联酋的迪拜、沙迦和阿布扎比等地开设了4家门店。
这些案例仅仅是出海企业表现的冰山一角,但也印证了海外市场正成为中国母婴企业重要的增长极。毕竟在市场饱和之下,拓出来的市场都“有利可图”。然而,“出得去”只是第一步,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走得远”,这要求品牌不仅要完成渠道的进驻,更需构建包括品牌认同、本土化运营与供应链韧性在内的综合竞争力。
出海远征暗藏风浪,如何“走得远”才是关键
然而,远航的征程从不缺少暗礁与风暴。当第一批拓荒者用勇气叩开海外市场的大门后,更深层的挑战正悄然浮现:陌生的商业海域里,既有各国政策筑起的无形壁垒,也有文化差异形成的认知鸿沟;既要应对本土品牌的强势竞争,也要克服统筹协调的时空阻隔。投入如流水,回报却如雾里看花。
首先,本土化的深度决定着品牌能否真正扎根异域土壤。每个国家都拥有独特的市场需求、文化习俗与法规政策,这要求企业不能简单照搬国内经验,而必须沉入当地市场,精准把握消费者习惯与社会文化脉络。
在合规层面,以中国婴配粉注册制为例,每个进口产品都需要按照国家标准进行配方调整才能通过注册。在需求层面,以沙特为例²,襁褓类产品强调舒适透气面料、可爱设计;枕头类产品突出功能性,如头部塑形等。
而这无疑是在考验企业的综合实力,因为真正的本土化,是从产品研发、品牌传播到渠道建设的全方位适配,是一个需要长期投入、耐心培育的系统工程。若企业照搬国内产品设计与营销策略,很可能陷入“水土不服”的困境。

其次,组织的协同效率决定着全球业务的运营质量。当企业跨越国界经营,跨文化团队的管理复杂性与日俱增,总部战略与本土执行之间容易产生断层,可能会导致供应链效率低下、渠道管控松散、品牌形象不一致等问题,进而影响企业在海外市场的长期发展。
另外,众所周知,近年来中美贸易摩擦不断,这也导致关税和汇率出现波动,进而影响出海企业的业绩稳定性。例如,自2025年2月起,美国正式实施对华加征关税措施。其中,适用于婴儿监护器产品的税率为30%。
对此,聚智科技在申请资料中就坦言:“由于我们销往美国市场的产品须缴纳额外关税,预期2025年的销售成本将会增加而产品整体销售量将会减少。因此,我们截至2025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经营业绩及盈利能力将受到负面影响,且董事预期本集团截至2025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纯利亦将减少。”
出海的征程,是中国母婴企业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成长之路。这条路上既有市场机遇,也有文化隔阂与运营挑战。唯有那些能够持续深耕本土市场、构建全球化运营能力的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立足之地。
注释&参考
1、2:飞书深诺《小生命、大未来:2024母婴行业出海白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