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老本行被偷家,百度AI云能接得住吗?

2025年10月,百度智能云的双十一促销战打得轰轰烈烈。

千帆大模型1亿Tokens仅20元起,通用文字识别1元开抢,主机安全每天成本低至3分钱.这份“白菜价”清单,让市场看到了百度推动AI普惠的决心,也让人想起半年前其股价的陡峭曲线:从90美元飙升至140美元,被资本押注为AI时代的领头羊。

但热闹背后藏着隐忧。就在促销启动前一个月,有用户发现百度智能云旗下文小言悄然接入了DeepSeek模型,而非自家的文心一言;更早之前,流量监测机构Statcounter发布的数据显示,百度搜索丢掉了桌面端第一的宝座,必应以40.23%的份额实现超越。

一边是AI云赛道的高歌猛进,一边是核心业务的阵地失守,这家手握全栈AI技术、最早布局智能云的企业,为何始终摆脱不了“起大早赶晚集”的魔咒?

01  先发优势

若论AI云赛道的先发者,百度智能云堪称“鼻祖”。

2015年,当阿里云、腾讯云还在IaaS层比拼服务器数量时,百度就将“智能”二字刻进了云平台的名字里。这一在当时被视为“非主流”的举措,如今看来,却成为其最具前瞻性的战略预判。

而这份前瞻性,也已逐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业地位。根据IDC数据,百度智能云以24.6%的市场份额连续六年蝉联该赛道榜首。进入2025年上半年,其在公开市场竞争中表现依旧亮眼:不仅以138个中标项目数领跑云厂商,大模型相关项目中标金额也达到6.66亿元。尽管总金额略低于阿里云,但其项目数量之多,正显示出在政企市场中强大的渗透能力。

支撑这一系列成绩的,是百度长达十年所构建的全栈AI能力。

从底层算力层面,百舸AI计算平台搭载国内首个全自研三万卡昆仑芯集群,仅需32台搭载昆仑芯P800的服务器即可完成千亿参数模型训练,端到端调度效率行业领先。在中层的千帆大模型平台上,已服务超46万企业客户,百度AI搜索组件日均调用量破千万次。而在上层专精场景模型中,更交出“降本70%、效果升30%”的答卷。

更关键的是,百度智能云较早地捕捉到了Agent时代的核心需求。在8月28日召开的百度云智大会上,千帆4.0以Agent为核心推出一站式服务:新引擎使长任务耗时下降40%,主动Cache模式更削减80%的推理成本,并成功接入支付宝支付、同程旅游等第三方生态服务。

02  战略摇摆

百度智能云的遗憾,在于其未能将宝贵的先发优势,转化为一道不可撼动的竞争壁垒。究其根源,战略上的反复摇摆无疑是核心症结。

这种摇摆在其自动驾驶业务上体现得尤为典型。

2013年百度启动自动驾驶研发,比华为早5年,也比特斯拉Autopilot硬件发布早1年。2015年组建自动驾驶事业部时,负责人王劲提出开放技术给车企的战略,意图打造“自动驾驶界的安卓”生态,却因内部分歧夭折。2017年陆奇主导推出Apollo计划,成功吸引220家合作伙伴;但陆奇离职后,战略重心转向自营无人出租车。2025年,自动驾驶相关的智能交通事业部并入智能云,业务方向再次调整。

尽管萝卜快跑在2025年累计订单超1100万次,并实现内地全无人驾驶运营,但十年间四换负责人、三次变更核心战略的折腾,已让百度错失自动驾驶规模化的关键窗口期。

大模型领域的战略摇摆同样刺眼。

2023年3月,百度高调发布国内首个中文大模型文心一言,李彦宏曾宣称其“具备中文领域最先进的自然语言处理能力”。然而,到2024年,文心一言4.0在SuperCLUE评测中仅得79.02分,不仅落后于GPT-4Turbo,还被商汤SenseChat3.0反超。2025年,百度智能云旗下产品接入DeepSeek模型,这一动作更引发市场对其自家模型信心的质疑。

更为关键的是,这种摇摆似乎已成为惯性。

早年布局本地生活的百度糯米,2014年豪掷200亿,扬言“三年碾压美团”,最终却因投入不足、资源分散而黯淡离场;2016年百度推出的“轻应用”,虽比微信小程序早4年,但因入口藏在搜索二级页面、推广资源倾斜医疗广告,最终被小程序取代;就连核心的搜索业务,也因内容低质、广告泛滥引发用户不满,逐渐被抛弃,最终将部分桌面端市场拱手让给必应。

03  内部短板

如果说战略摇摆是外部“病症”,那内部管理的短板就是内在“病因”。

一方面,形式主义作风不断侵蚀着创新效率。

据多位前员工透露,百度内部存在重汇报、轻实干的倾向。这种文化直接导致技术落地环节出现问题:小度音箱在复杂场景下的误唤醒问题迟迟未彻底解决;文心一言早期版本也因训练周期仓促而出现低级错误,虽经后续迭代有所改善,但初期表现已对市场信任造成损伤。

另一方面,人才流失持续削弱技术攻坚能力。

百度曾汇聚了中国AI领域的“梦之队”,但自动驾驶核心人物楼天城在2017年出走并创立小马智行,如今该公司估值已超百亿;AI领军人物王海峰2022年不再兼任百度智能云负责人后,其团队骨干也陆续流向字节跳动等企业。尽管百度为行业输送了大量人才,被调侃为“AI圈的黄埔军校”,但关键人才的流失无疑动摇了其技术根基。

追根溯源,这一局面背后是百度对短期利益的过度追求。李彦宏早年倡导的工程师文化,已逐渐被广告优先的营收结构所替代。这种导向让百度陷入恶性循环:技术投入不足导致产品体验不佳,用户流失后又被迫更依赖广告收入,而营收结构的失衡进一步加剧人才流失。

更讽刺的是,百度并不缺资源。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显示,百度手握1242亿元现金储备,还拥有国内最顶级的搜索、地图数据资源,却将这些资源多用于“蹭热度”:AI大模型热潮起时,就紧急上线文心一言;Agent成为新热点后,又快速升级千帆平台,却始终未静下心解决模型精度稳定性、业务落地深度等核心问题。

正如李彦宏在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所言:“现在的机会太多了,这其实也是负担。”当一家企业总在纠结“抓哪只兔子”,却始终无法聚焦时,最终只会一只都抓不到。

04  破局之问

如今的AI云赛道,正处在重新洗牌的关键期。

全球视野内,微软凭借绑定OpenAI实现超越,甲骨文依靠AI基础设施成功逆袭;国内市场,阿里云加速AI布局,华为云依托鸿蒙生态发力,百度智能云若不解决战略与内部问题,很可能从先发者变成追赶者。其破局的关键,在于能否回答好以下三个核心问题。

第一问,是如何守住全栈AI的核心优势?

百度智能云的全栈能力是真优势,但目前各环节协同不足。未来,百度需要将“芯片-模型-Agent-应用”真正打通,比如让百舸的算力动态匹配千帆的开发需求,让专精场景模型与Agent结合,为金融、能源、医疗等行业提供“开箱即用”的解决方案。

第二问,是如何平衡短期盈利与长期投入?

百度的广告执念是最大短板。AI云时代,企业客户更看重长期价值,比如能否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创造新业务。百度智能云需要减少对广告收入的依赖,将资源投入到技术研发和行业落地上,让客户感受到“购买的不仅是低价,更是未来的可能性”。

第三问,是如何重建技术驱动的内部文化?

PPT文化和广告优先的导向,让工程师失去了创新动力。百度需要像华为那样“让听得见炮声的人做决策”,简化汇报流程,将考核重点从PPT美观度转向技术落地效果;同时,建立长期激励机制,让核心技术人才分享企业成长红利。

百度智能云的成败,不仅关乎一家企业的命运,更影响中国AI产业的进程。

如果百度能戒掉“追风口”的浮躁,摒弃“赚快钱”的短视,沉下心来打磨技术、深耕行业,或许还能重新找回AI领军者的初心;反之,若继续在战略摇摆中消耗自己,那“起大早赶晚集”的魔咒,恐怕会一直笼罩着百度智能云。

AI云的赛道还很长,现在谈胜负还太早。但对百度而言,留给它调整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信息前沿

AI云“分野”:阿里云们“卖铲”,火山引擎奇袭“MaaS”

2025-10-26 10:15:00

信息前沿

镁信健康的下一站:深耕医疗价值,还是继续沉迷流量狂欢?

2025-10-26 10:15:02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