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城商行争霸:江苏银行的“一哥”底气与隐忧

在城商行竞争日趋激烈的长三角经济带,一场关乎资源、科技与战略的较量正在悄然上演。当江苏银行以2025年上半年营收448.64亿元,同比增长7.78%,净利润202.38亿元,同比增长8.05%”的亮眼数据登上城商行盈利榜首,并凭借日均盈利超1亿元的惊人表现被市场冠以“一哥”称号,外界在短暂欢呼之余,也不禁陷入深思:这份成绩究竟是实力使然的必然结果,还是区域经济红利下的短暂辉煌?

图片

从表面看,江苏银行似乎正享受着规模扩张与盈利增长的双重红利。然而,若将视野放宽至整个城商行板块,尤其是与北京银行、宁波银行、南京银行等主要竞争对手对比,江苏银行的“一哥”宝座坐得并不安稳。

北京银行虽增速略缓,但依托首都区位优势与政商资源,其对公业务根基深厚,资产规模仍居行业前列;宁波银行则以零售金融与财富管理见长,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持续领先,盈利能力结构更为健康;南京银行虽体量稍逊,却在科技金融与绿色信贷领域布局迅猛,增速潜力不容小觑。

在这场多维度的竞争中,江苏银行虽暂时登顶,但其优势更多建立在传统存贷业务的规模效应与区域经济的高增长红利之上,而非业务模式或科技能力的根本性突破。

“双刃剑”变负担

江苏银行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靠长期专注对公业务做起来的。作为江苏省政府融资的一个重要渠道,和本地经济可以说是紧紧绑在一起。但现在看,这种深度绑定正在从优势慢慢变成包袱。

先说政府平台融资,这就像一把“双刃剑”。20256月底,江苏银行借给政府平台的贷款已经达到2860亿元,占全部贷款的18%以上,比2022年还涨了2.3个百分点。这类贷款虽然坏账率不高,一直压在1.5%以下,但平均收益只有4.2%,明显拉低了银行整体资产的赚钱能力。更关键的是,这类贷款普遍周期长,有的甚至超过十年,导致银行手里的资产越来越不灵活。到2025年上半年,流动性比例已经跌到58.3%,离50%的监管红线只差一点。

再说他们大力推动的产业链金融,表面看着热闹,其实藏着风控隐患。20256月,这项业务规模已经突破1200亿元,过度依赖核心企业的信用背书。这种松懈的后果已经冒头2024年,当某家大型制造企业出事时,江苏银行贷给它的17家上下游中小企业的款项集体逾期,其中单笔最高损失达到8000万元。

跨界投资,江苏银行在这块也挺激进。2024年,他们通过理财子公司投了87亿元进新能源、半导体这些热门行业,本来是想用“信贷+投资”联动的方式赚一笔高成长收益,结果反而放大了风险。2025年上半年,他们投的某家光伏企业因为技术掉队,估值大跌60%,直接导致8.2亿元的投资损失。

零售转型,步履蹒跚

早在2019年江苏银行就提出要向零售业务转型,可六年过去了,效果并不明显。到20256月底,零售贷款只占到总贷款的38.2%,这个比例在头部的城商行里几乎是垫底的,而且跟2022年相比,也只涨了1.5个百分点,步子实在迈得不大。

更关键的是,零售贷款的结构也明显失衡。其中,个人住房贷款就占了一半以上,20256月末余额有4860亿元,占比高达52.3%。这么高的依赖度,一旦房地产市场不景气,江苏银行受到的影响就特别大。事实也证明,2024年他们个人住房贷款的不良率已经升到1.28%,是2021年的两倍多。还有一个值得警惕的现象:2025年上半年新发放的房贷里,接近三成的借款人年龄超过50岁,这些人未来的还款能力确实让人有点担心。

消费贷款这块,江苏银行看起来做得挺热闹,实际上问题也不少。这几年他们大力推广“随e贷”这类线上消费贷,到20256月末余额已经超过800亿元。可规模上去了,风险也跟着快速暴露这款产品的不良率从2022年的1.8%一下子涨到了2025年的3.2%,明显高于行业一般水平。有风控专家就点出问题所在:银行为了完成零售指标,把门槛放得太低,有些客户明显在多家机构借了钱,居然还能获批。这种“捡到篮子都是菜”的做法,风险不高才怪。

图片

私人银行方面,江苏银行虽然积累了不少客户,管理资产规模也达到3800亿元,可服务内容还是停留在卖理财的老套路上,跟本地产业的实际需求严重脱节。有位江苏本地企业家就直言不讳地说:“银行给出的资产配置建议,跟我们企业的经营需求根本对不上。他们不懂产业周期,也提供不了真正有用的财富规划。”正因为能力没跟上,江苏银行在高净值客户的争夺中,始终难以和招商银行、平安银行这些领先的同行竞争。

前有强敌,后有追兵

江苏银行目前虽然是城商行里最赚钱的,但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从大环境来看,利率市场化和金融脱媒让传统银行的钱赚得没那么容易了;再看区域竞争,北京银行靠政策和资源稳扎稳打,宁波银行借助零售转型势头很猛,南京银行则从细分市场快速崛起三家从不同方向对江苏银行形成合围。更长远地看,国有大行服务下沉、互联网平台跨界入场,整个银行业的生态正在被重塑。江苏银行如果还不能从“规模扩张”真正转向“质量提升”,那这个“老大哥”的位置恐怕很难坐得稳。

在业务上,江苏银行提出要“聚焦主业、做精特色”,打算从供应链金融、科创金融和绿色金融三个方向寻求突破。2025年上半年,他们的科创贷款增长了30%,绿色信贷增长了25%,增速虽然不错,但总体规模还偏小,还没形成带动整体的力量。此外,江苏银行也在尝试和本地龙头企业、电商平台合作,把商流、物流和资金流打通,增强客户黏性。比如跟苏宁集团、徐工机械合作的“产业链金融”项目,累计放款已经超过百亿,但比起网商银行“3分钟申请、1秒到账、全程无人工”的模式,在效率和体验上还是有一定差距。

说到底,江苏银行必须在资本消耗完之前,找到可持续的盈利模式和资本补充渠道。2025年上半年,它的净资产收益率回升到7.5%,但还是低于宁波银行的9.2%和北京银行的8.1%。如果盈利能力和资产质量不能真正提升,眼下的转型努力可能最终还是白费。董事长夏平曾在内部强调:“转型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现在,这道生存题已经摆在江苏银行面前——前有强敌压制,后有追兵紧逼,这种“夹缝中求生存”的局面,恐怕还会持续不短的时间。

未来之路多元发展

面对内外部各种挑战,江苏银行接下来的发展方向其实已经非常明确。首先,一定要先把本土市场做深做透。江苏本省还有大量潜力可挖,尤其是在县域经济、乡村振兴和产业升级这些领域,机会还很多。江苏银行应该把更多资源投向这些潜力市场,进一步巩固自己在省内的领先地位。

零售业务这块必须要有真正的突破。不能只停留在产品多而全的表面,关键是要建立起真正“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体系。比如在财富管理方面,得推出有市场竞争力的明星产品,培养一支专业的团队;而在消费金融领域,要紧紧抓住江苏消费升级的势头,多开发一些贴合场景、满足个性化需求的信贷产品。

提高非利息收入的比重,这件事真的拖不得。江苏银行可以多向宁波银行这样的同行借鉴,打造多个能独立创造利润的业务板块,把投行、资管、托管等业务做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特别是在绿色金融、科技金融这些新兴赛道上,要尽快做出规模、打响品牌。

成本控制也是当前的紧迫任务。江苏银行要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运营效率,优化组织架构、降低管理成本,让每一分资源都用在刀刃上。对于那些投入大、回报低的异地分支机构,有必要重新评估和调整,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效益更高的领域去。

城商行的竞争,从来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考验耐力与定力的马拉松。江苏银行的双面现实,折射出所有区域性银行在规模冲动与内生能力之间的普遍挣扎。当政策的潮水渐退,唯有回归风控本源、深耕区域特色,方能在金融周期中行稳致远。

毕竟,银行业的终点,从来不是规模的数字,而是价值的深度与时间的重量。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信息前沿

相关研究揭示,法米替尼联合卡瑞利珠单抗或为宫颈癌患者带来选择

2025-10-27 16:46:55

专栏信息前沿

GEO服务市场深度解析:垂直领域专业玩家的价值凸显

2025-10-27 19:08:06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