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暴力催收到AI转型:平安普惠正在走出信任危机

从暴力催收到AI转型:平安普惠正在走出信任危机

 

近年来,随着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得到阶段性缓解,普惠金融服务覆盖面持续扩大,可得性显著提升。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达35.6万亿元,同比增长12.3%,增速高于同期各项贷款5.2个百分点。2025年6月,新发放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48%,较3月下降12个基点。

在结构方面,普惠小微贷款中的信用贷款占比已接近30%,较上季度末提升0.7个百分点。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3.5万亿元,同比增长22.9%,获贷企业数量达27.4万家,获贷率为50%,反映出普惠金融服务正朝着提质扩面的方向加速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部分平台如平安普惠、马上消费等,仍不时受到“暴力催收”“捆绑贷款”等负面舆情的冲击。这凸显出普惠金融平台在快速扩张中,正普遍面临严峻的合规风险挑战。

监管铁拳与投诉洪流

在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普惠金融行业正逐步进入一个全新的、以合规和风控为核心竞争力的“强监管时代”。

据《华夏时报》数据,2025年监管对消费金融行业的规范力度持续加大,年内已有7家持牌机构因贷后管理缺位、征信业务违规被罚,合计罚款832.7万元。

那么,过去依赖信息不透明、捆绑销售或不当催收手段的经营模式是否已彻底终结?以平安普惠为例,现实情况仍不容乐观。

作为中国平安旗下机构,平安普惠凭借品牌背书与“普惠”之名,在一定程度上获取了用户的初始信任。然而,实际借款过程中,不少用户反映其体验并未真正体现“普惠”内涵。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针对平安普惠的投诉量居高不下。截至2025年10月24日,针对平安普惠的投诉累计46434条,其中近30天新增投诉303条,已完成量162条,涉及变相高利贷、违规捆绑销售、暴力催收等诸多负面行为。

从用户投诉内容来看,平安普惠主要集中为三大“顽疾”。

一是,变相高利贷与捆绑销售,用户在不知情下被捆绑了高额的担保费、保险费,使得综合融资成本远超借款人预期;二是,暴力催收严重,当借款人因各种原因无力还款,就会电话轰炸、曝光通讯录甚至上门催讨;三是,宣传与实际不符,平台铺天盖地宣传“无抵押、秒放款”,却在关键的风控环节存在隐患。

例如,2025年9月28日,黑猫投诉平台上一条用户投诉称,其在平安融易货款10万元,分36期,已经还了10期,每月担保费最高要1566元,还有利息,现在因为遇到困难了一时还不上,现在安排第三方催收人员每天十几个电话轰炸,还给其家里80多岁的老人进行电话骚扰轰炸。

监管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已然高悬,用户的信任资本正在被快速消耗,平安普惠面临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型压力。

AI转型,一场艰苦战役

过去十年,普惠金融解决了服务触达的“去网点化”问题,而未来十年,核心战场将转向基于AI的“精准化、生态化与低成本化”。据《2025年金融行业AI应用新机遇与新场景报告》显示,中国金融行业AI投资规模增长显著,2024年投资规模达196.94亿元,预计到2027年将增至415.48亿元,增幅达111%。

在此背景下,平安普惠将破局的希望寄托于技术内核的重塑。

在放贷服务层面,平安普惠自主研发的“行云”AI贷款系统,支持全程语音交互,申请人无需填写任何文字资料,通过智能语义识别即可完成复杂的信息采集与核验。这一创新将贷款申请耗时缩短了44%,实现了最快13分钟完成放款的惊人速度。

在风险控制层面,平安普惠独创的“人+企”双维度风控模型,整合税务、支付流水、行业特征等2000+个数据标签,精准评估小微企业信用资质。据网络数据显示,该模型已为超26万无抵押客户发放贷款656亿元,其中75%为首次获得银行贷款的小微主体。

不过,在这场AI化浪潮中,作为老牌玩家的平安普惠,正面临着来自银行、持牌消金公司、等势力的“降维打击”,其市场地位遭遇空前挑战。

一方面,以国有六大行为代表的传统银行,凭借绝对低廉的资金成本和强大的国家信用背书,强势布局金融科技领域。它们同样利用AI风控模型,以更低的利率虹吸走最优质的客群,直接挤压了平安普惠的利润空间和生存土壤。

近几年,国有大行显著加大对金融科技领域的战略投入。从2024年年报数据看,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在金融科技方面投入金额均超200亿元,邮储银行和交通银行在100亿元以上。

另一方面,以蚂蚁消费金融、马上消费金融为代表的持牌消金公司,构成了第二股竞争力量。它们既有金融牌照的合法性,又具备比银行更灵活、更敏捷的机制,并且专注细分市场,AI风控模型迭代更快、穿透力更强,从垂直领域对平安普惠的市场份额进行精准蚕食。

自2023年提出AI First战略以来,蚂蚁持续发力大模型投入。其《2024年可持续发展报告》显示,蚂蚁2024年科研投入高达234.5亿元,连续三年研发投入占比超营收10%,巨额资金持续注入AI领域,深度融入金融、医疗等场景。

总之,AI正在重写普惠金融的竞争规则。平安普惠加速AI化转型升级,但它的数字化征程注定是一场在“三面围城”下的艰苦战役。

AI深水区,何去何从?

当普惠金融的竞争进入AI驱动的深水区,平安普惠面临的已不再是单一维度的挑战,而是而是由技术能力、合规治理与用户信任共同构成的系统性考验。破局的关键,在于从“拥有技术”转向“善用技术”,进行一场深刻的战略重构。

首先,强化技术纵深,不断优化AI模型,在风险定价和运营成本控制上建立绝对优势。这意味着必须加大对多模态数据融合、可解释AI等前沿领域的投入,打造更智能、更透明、更高效的自动化决策体系,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盈利能力和资产质量优势。

其次,主动“走出去”,与外部产业平台合作,打破自身流量与场景的局限。

平安普惠可以积极与外部产业互联网平台、科技公司等建立战略合作,嵌入更丰富的实体经济场景。这不仅能有效突破自身流量与数据瓶颈,更能通过“科技+场景”的融合,创造更贴合产业链需求的金融解决方案,从同质化竞争中开辟新战场。

再有,客户深耕聚焦于传统银行不愿做、互联网科技企业做不透的小微企业深水区,建立不可替代的专业壁垒。通过行业专精知识图谱与AI的结合,提供远超标准化信贷的综合服务,将构成最坚固的差异化护城河。

对于平安普惠而言,其需要通过“技术纵深”打造效率与风控的利刃,通过“生态破壁”开辟新的流量战场,通过“客户深耕”构筑坚实的防御阵地,最终将AI的技术优势,转化为可持续的、差异化的商业模式优势。

这场破局之战,考验的不仅是平安普惠的技术实力,更是其面对行业变局的战略智慧和执行定力。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信息前沿

破局·共建·引领!澳优与江南大学全链路创新协同重塑营养产业生态

2025-10-28 9:59:48

信息前沿

美赞臣再添科学实证!全生命周期营养创新迈入 “双轮驱动” 新阶段

2025-10-28 9:59:55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