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双十一购物狂欢节前夕,一场突如其来的“红色警报”席卷了美妆界。
第三方测评机构“老爸评测”的一则视频,将多款知名品牌护肤品推上了风口浪尖,原因竟是检出了被全球禁用22年、具有基因毒性和潜在致癌风险的苏丹红。
截至10月27日,已有800余款产品被曝牵涉问题原料,400余个品牌卷入风波,而消费者的焦虑、品牌的敷衍回应与行业的监管漏洞,共同勾勒出一幅美丽经济背后的乱象图。
01 风波乍起
事件的起点,是老爸评测实验室一次意外的检测。
在对一款肉色护肤品进行筛查时,技术人员发现了本不该出现的工业染料——苏丹红Ⅳ号。顺着成分表追溯,一个由鳢肠提取物、印度楝叶提取物和辣木籽油组成的复合原料组进入视野。这三种成分本身无害,却被检测出含有高达1170ppm的苏丹红,换算下来每千克原料中就有1.17克纯苏丹红,远超交叉污染的痕量水平,直指原料商人为添加。
随后的公证买样检测更令人心惊:市面上所有使用该原料组的护肤品,均检出苏丹红Ⅳ号,含量区间在435-1982μg/kg。尽管视频对品牌做了模糊处理,但网友通过成分表比对,迅速锁定了一批涉事名单:国际品牌科颜氏的姜叶秋葵紧致修护睡眠面膜、国货代表花西子的桃娇鲜颜精华底霜、网红品牌且初的无花果焕颜卸妆膏……甚至连NARS、AHC等知名品牌也未能幸免。
有意思的是,面对相同的质疑,不同品牌的回应呈现出鲜明反差。
科颜氏的态度堪称“教科书级回避”,客服反复强调“官方渠道产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却对“是否送检”的追问避而不答;更讽刺的是,涉事睡眠面膜虽从国内官方渠道下架,却仍能通过代购、跨境平台轻松买到。
花西子则上演了先硬刚后妥协的戏码,起初客服坚称“产品通过权威检测并备案”,在舆论发酵后才宣布暂停销售并审查原料商,但截至发稿,仍有非官方店铺在售卖该款底霜。
相较之下,且初、听研等品牌虽第一时间宣布送检,但一周过去,检测结果迟迟未公布,消费者的担忧丝毫未减。
而这场风波的源头——新加坡原料商CampoResearch(S)Pte.Ltd.,其官网虽标榜“100%纯天然活性成分”,国内代理商却已悄悄下架官网,面对媒体问询仅以“正在沟通”搪塞。更令人警惕的是,老爸评测后续曝光,该原料商其他三款纯植物原料中,还检出了未标注的柠檬黄、亮蓝等人工色素,俨然是行业内的惯犯。
02 漏洞百出
“大多品牌可能也是被原料商欺骗”,老爸评测技术人员的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揭示了美妆行业长期存在的供应链漏洞。在这个年产值超5000亿元的市场中,原料检测早已形同虚设。
其一,品牌方检测项目存在明显盲区。按照行业常规做法,品牌对原料的入厂检测大多集中在微生物、重金属等基础项目,而对于苏丹红这类非常规禁用成分,往往采取选择性忽略的态度。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检测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则是成本考量。
一位代工厂老板在采访中坦言:“做一次苏丹红专项检测就要两千块,可一盘眼影利润才三块,全部卖完都不够赔检测费。”这种经济账让很多企业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其二,复合原料的使用进一步放大了监管难度。以此次涉事的三种植物提取物为例,它们单独使用时均属安全成分,但混合后却成为违规添加的保护伞。化妆品违禁词网创始人李锦聪指出,天然色素稳定性差、容易褪色,而苏丹红不仅颜色鲜艳、成本低廉,还能完美伪装成天然成分。这种以假乱真的操作,不仅普通消费者难以辨别,就连品牌方也常常被蒙骗。
更值得关注的是,现行检测标准存在技术漏洞。《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规定苏丹红Ⅳ号的检出限为3.0μg/g,而部分涉事产品的检出量恰好低于此标准。这就意味着,即便品牌方按规定送检,也可能获得“未检出”的检测报告,这无疑为违规添加留下了操作空间。
其三,监管体系存在明显的滞后性。虽然2021年国家药监局已将苏丹红Ⅰ至Ⅳ号列入《化妆品禁用原料目录》,但对进口原料的监管仍存在盲区。
以此次涉事的Campo原料为例,其通过国内代理商进入市场时,成分备案仅标注三种植物提取物,未披露任何人工色素信息。而监管部门对这类进口原料的追溯,往往要等到消费者举报或第三方曝光后才能启动,形成事后追责的被动局面。
03 信任崩塌
对于花西子而言,此次苏丹红事件并非偶然,而是品牌信任危机的又一次爆发。
2023年李佳琦眉笔事件中,“花西币”的调侃让品牌陷入价格虚高的争议;今年6月,又因“防暗沉”“清除自由基”等宣传用语涉嫌虚假广告被投诉。如今苏丹红事件中先否认而后下架的操作,更进一步消耗着消费者所剩无几的信任。
更值得关注的是,售后服务体系的问题集中爆发。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有消费者反映,10月10日购买的素颜霜存在少件问题,商家签收后却以“少货”为由拒绝退款;还有用户在试用涉事底霜后要求退货,客服仅以“产品合规”作为回应。
另一方面,品牌方的危机应对同样难以令人信服。科颜氏客服反复强调“官方渠道产品安全”,却始终回避为何国内下架但代购仍在售这一关键问题。有消费者透露,她多次联系客服要求退货,得到的回应始终是千篇一律的“产品符合国家标准”,对苏丹红问题避而不谈。这种回避式公关,不仅未能平息舆论,反而让更多消费者对大牌合规产生质疑。
更值得深思的是,此次事件中,第三方测评机构成了安全守门人,而本应承担监管责任的品牌与机构却集体缺位。老爸评测将情况上报国家药监局后,截至发稿仍未收到明确回复。有自媒体尝试发布品牌回应截图,却因“名誉侵权”被投诉下架,形成捂嘴式公关的恶性循环。
04 警钟长鸣
双十一促销仍在进行,但苏丹红事件留下的拷问却挥之不去:当天然植萃成了违禁成分的伪装,当合规备案成了敷衍消费者的挡箭牌,一场关乎行业根基的信任保卫战已然迫在眉睫。
首先,品牌方必须回归产品主义的初心。在颜值经济的浪潮中,不少企业把重心放在直播间话术、网红达人种草上,却忽视了最基础的供应链管控。花西子若能在原料采购时多一次复检,科颜氏若能对海外原料多一层追溯,或许就能避免这场危机。
其次,监管机制亟待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防控。当前化妆品监管仍停留在成品抽检阶段,对原料端的管控缺乏强制力。未来,或许需要推动“原料备案+溯源系统”的建设,要求原料商公开成分明细,品牌方提交原料复检报告,从源头阻断违规成分的流入。同时,应降低消费者的维权成本,建立问题产品先行赔付机制,避免消费者陷入投诉无门的困境。
最后,对于消费者而言,这场事件也敲响了警钟:在为“天然”“养肤”等概念买单前,不妨多一份理性——查看成分表时,若发现鳢肠提取物、印度楝叶提取物、辣木籽油同时出现,需提高警惕;购买后若出现皮肤不适,应及时停用并保留证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