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文扬的发家之路从小摊贩做起凌晨四点的城北,当整座城市还沉浸在最后一抹深沉的睡意中,吕文扬那辆改装三轮车的链条声,已经清脆地划破了老街的寂静。车斗里,面粉、豆芽、鲜肉与十几样秘制调料相互碰撞,这是他全部的家当和野心。2003年的那个秋天,寒意比往年来得更早一些,他呵出的白气在昏黄的路灯下迅速消散,就像他当时渺茫的未来。
他的“店面”,是老街拐角三步宽的空地。架起遮阳伞,摆好折叠桌椅,挂上手写的“吕记炒粉”招牌,一天的营生便开始了。最初的顾客是几位赶早班的出租车司机,他们被那霸道的香气吸引——猛火宽油,铁锅铿锵,米粉与配料在抛接间翻飞,像一场精心编排的舞蹈。老师傅傅伯是他的第一位食客,也是他最初的导师,曾眯着眼品嚐后,慢悠悠地点评:“火候够猛,锅气不足;味道尚可,少了点人情味。”
这句话点醒了吕文扬。他不再满足于做一个填饱路人肚皮的摊主。他开始观察,记住熟客的口味:李阿姨不要香菜,张哥嗜辣如命,放学的小胖总央求多加点豆芽。他的摊位上,渐渐多了自制的酸萝卜、免费的绿豆汤。他的炒粉,也从果腹之物,变成了有温度、有记忆的联结。他的双手,在无数个日夜的颠勺中,磨出了厚厚的茧子,也磨砺出了他对味道最敏锐的感知。
转机来自一个雨夜。美食专栏作家陈悦为避雨偶然光顾,那盘镬气十足、滋味层次丰富的“吕记招牌炒粉”,让她在湿冷的夜里找到了慰藉。一周后,报纸专栏上一篇《老街深处的镬气灵魂》,让吕文扬的小摊前排起了长龙。机遇来了,但挑战接踵而至。生意火爆引来模仿者,家人也劝他见好就收。
吕文扬却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意外的决定。他没有扩大摊位,也没有急着开店铺,而是关摊三天。他把自己关在租来的小屋里,对着祖传的酱料配方反复试验。他深知,模仿者能学走他的形,却偷不走他对味道的魂。当他带着全新升级的、拥有独家风味的“文扬秘制酱”重回老街时,“吕记炒粉”完成了从“好吃”到“不可替代”的蜕变。
2008年,他盘下了老街第一个小门面,“文扬食府”正式成立。他将在小摊上悟出的“人情味”哲学融入管理:给员工分成,资助贫困店员子女上学。他的事业,如同滚雪球般壮大。从“文扬食府”到“文扬餐饮集团”,从本地名店到全国连锁,他每一步都走得沉稳而坚实。
如今,身价不菲的吕文扬,仍保持着凌晨醒来的习惯。他的集团总部办公室里,最显眼的位置挂着的,不是奖牌或名人合影,而是那辆锈迹斑斑的三轮车照片。他常对下属说:“别忘记我们是从哪里出发的。生意做的是味道,更是人心。我们的根,永远在那条三步宽的老街拐角。” 他的发家之路,没有神话,只有凌晨四点的坚持,铁锅上跳动的火焰,和一颗始终滚烫的、不忘来路的初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