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备消费决策能力的家长群里,尤其是父亲,更像广告主瞄准的广告受众
内容/刘平
编辑/咏鹅
校对/莽夫
打开一个App,突然出现“三女侍一夫”的低俗广告,放在普通App就已经足够令人生厌了,没想到却赫然出现在面向0-6岁幼儿的宝宝巴士儿歌App上。
近日,不少家长表示打开宝宝巴士儿歌App时,开屏会跳转低俗广告内容,不乏穿着暴露的年轻女性做各种挑逗动作,甚至打出“三女共侍一夫”等文案内容。如果不小心误触,便会自动下载短视频、短剧小说等App。
完全失控的内容推送,让家长们既愤怒又焦虑。
舆论海啸之下,宝宝巴士回应称,出现在App上的问题广告是第三方平台接入广告,系审核疏漏,并针对此事发布了致歉及整改声明,已下线了相关平台广告。
这些本应远离幼儿视野的内容,与宝宝巴士品牌主打的益智启蒙定位形成刺眼反差。一边是唱着儿歌教育孩子的亲切形象,一边是充满成人化诱导的广告画面。这种割裂感,实际是其高度依赖广告变现商业模式积弊的集中爆发。
Part.1
宝宝巴士翻车
低俗流量“灌”向宝宝
在数字育儿成为主流趋势的今天,宝宝巴士作为业内重要的儿童早教内容提供商,早已渗透进成千上万家庭的日常生活。
宝宝巴士的诞生,与创始人唐光宇的儿子有关。当时,唐光宇发现自己2岁的儿子学习颜色困难,程序员出身的他专门开发了一款“宝宝学颜色”的App。寓教于乐,他的儿子很快就掌握了颜色。随后唐光宇将该款App推向市场,击中了家长们的早教焦虑。
2009年,唐光宇推出宝宝巴士公司,不断扩充早教内容,并敏锐地抓住移动互联网浪潮,转型为应用开发公司,成功在早教赛道占据一席之地。
宝宝巴士曾在2021年试图在深交所创业板上市,经历了两次材料失效,最终主动撤回申请。据此前发布的招股书,截至2020年末,宝宝巴士已在全球超过160个国家和地区发行儿童内容,包括音频、视频、游戏、App,全球累计家庭用户超过了5亿,每月的家庭活跃量超过1亿。
然而,宝宝巴士看似为儿童和家长构建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童话世界,却因低俗广告问题而逐渐暴露出其阴暗面。
近日,不少家长反映,打开宝宝巴士儿歌App开屏的时候,就会弹送出低俗广告,比如有年轻女性蒙眼跳舞,配文为“快喊你好大儿去看她吧,极品身材扭一扭……”。
甚至出现了一些更为露骨的画面,有年轻女性似乎躺在床上,嘴里塞着一团红布,配文是“三女共侍一夫,每月50万生活费,一周两天轮流陪休”。
按理说,对0-6岁的幼儿而言,阅读能力有限,可能根本不知道文字内容是什么意思,也看不懂穿着暴露的女性到底意味着什么,大概只会觉得这些内容影响自己听儿歌、看视频了。
但这些本应远离儿童的低俗内容,却频繁出现在宝宝巴士的应用界面中。即便是看似“合规”的成人向广告,其营销话术、夸张表达也会对儿童的价值观启蒙造成误导,让幼儿在无意识中接触到功利化、成人化的信息。
幼儿尚不具备区分内容与广告的能力,平台却刻意模糊二者边界。打开App却是互动式广告,以鲜艳色彩、趣味音效诱导点击,还设置了“误触陷阱”,让幼儿无意间跳转至不适宜的网页或应用。
相反,具备消费决策能力的家长群体、尤其是父亲,更像广告主瞄准的广告受众。这意味着,宝宝巴士的低俗广告本质是一场精准受众与广告目标的严重错位,儿童的认知短板成为被资本利用的弱点,为了间接触达家长群体,不惜侵犯儿童群体的权益。
宝宝巴士的广告危机并非孤例,而是早教和教育行业广告乱象的缩影。近年来,不断有早教App或学习类App被曝存在低俗、色情等“擦边”内容。
例如,去年《法治日报》就有报道称,有家长在手机上下载了一款某跳绳App,来完成学校暑假每天做适量运动的任务。但该跳绳App中广告无孔不入,几乎每次完成一项锻炼任务都会跳出广告,一旦不小心点到弹窗广告,就会出现性感火辣的女主播摆出诱人的姿态,诱导用户去看直播。
儿童App不应是低俗广告的“温床”,更不是法外之地。宝宝巴士把责任归于第三方平台的推辞难以说服家长,也无法抹去平台本身的错误。家长的信赖是平台生存的基石,如果家长信任崩塌,再精美的动画也难以救回。
Part.2
比茅台还赚钱的商业模式
埋下了定时炸弹
“想赚广告钱赚疯了!”有家长吐槽道。要论消费能力强的群体,孩子家长一定位居前列。
宝宝巴士此前的招股书显示,2018-2020年度,宝宝巴士的营收分别为2.54亿、5.26亿和6.49亿元。
其营收体量虽不算非常大,但赚钱能力惊人,净利润分别为1.11亿、2.67亿和2.61亿元,毛利率分别达94.76%、96.55%和95.24%。
作为参考,2018年至2020年期间,贵州茅台的销售毛利率为91.14%、91.3%和91.41%。也就是说,宝宝巴士的赚钱能力比茅台还强。
宝宝巴士的商业模式比较简单,用免费儿歌换注意力,然后再用注意力换广告收入。从这个角度来看,尽管宝宝巴士定位为一家早教公司,实际更像一家广告公司。
据其招股书,宝宝巴士的收入来源主要来自广告、内容卖给第三方的授权费用、儿童启蒙衍生品销售、用户付费下载或订阅等。其中,广告是营收支柱,2020年宝宝巴士的广告收入为4.98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76.76%,其音视频授权分成收入仅为1.30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的20.04%。
内容是吸引广告主的前提,为了集中精力生产早教内容,宝宝巴士选择了“省心”却危险的变现路径,把广告的控制权部分让渡给了第三方联盟,依附于广告联盟的程序化投放。
在这种模式下,平台与广告联盟形成利益共同体,广告展示量、点击量越高,分成收入越多。为了追求流量最大化,宝宝巴士不仅默许广告密度增加,也对广告内容的审核采取一定的“宽松态度”。
与此同时,宝宝巴士还非常依赖于单一客户。2020年,其前五大广告客户分别是百度、谷歌、腾讯、北京万裕久鑫科技有限公司、字节跳动,合计营收占比高达88.98%。
如果目前宝宝巴士的前五大广告客户没有发生变化,其回应里称“出现在App上的问题广告是第三方平台接入广告”,可以说指向比较明确了。
在上述商业模式下,要保持收入增长,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提高广告加载率,即增加广告数量;二是提升广告单价,即寻找出价更高的广告主。
前者直接损害用户体验,导致用户流失。在儿童早教内容领域,广告变现模式天然面临着天花板,家长对儿童应用中的广告容忍度极低。
后者则意味着接纳更多变现效率高的广告类型,且往往是质量堪忧的广告,如直播推广、网络交友等。宝宝巴士似乎是两者兼而有之,从家长反馈的开屏广告密集、误触率高等情况来看,其既增加了广告数量,又接纳了低俗广告。
内容授权和衍生品业务本该是平台更理想的变现路径,却需要长时间的品牌建设和生态培育。这也侧面暴露出宝宝巴士的急功近利。
值得注意的是,宝宝巴士客服确认,非会员用户(免费版)“肯定是有广告的”,平台将免费等同于默认允许广告泛滥,无疑是忘记了儿童产品最核心的社会责任。
儿童数字产品绝非普通商品,其背后是沉甸甸的社会责任。在利润的驱动下,平台系统性牺牲对内容安全的最基本坚守,第三方广告平台成了永远的“挡箭牌”,方便平台去规避平台在广告审核与投放环节本应承担的主体责任。
宝宝巴士的低俗广告危机,与其说是一次偶然的审核疏漏,不如说是一次必然的模式危机。当企业将商业利益置于社会责任之上,把流量收割视为变现捷径,最终伤害的不仅是家长的信任,更是整个行业的长远发展。
宝宝巴士的低俗广告危机,与其说是一次偶然的审核疏漏,不如说是一次必然的模式危机。
END
王庆儒@ okokok-74
长期关注互联网大厂、垂直行业头部企业,欢迎建联沟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