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小面:找到“萨莉亚式”拐点?

文:向善财经

在中文互联网的刻板印象中,广东算是最不能吃辣的省份,所以粤菜烹饪方式也多以清蒸、白灼为主,整体饮食偏清淡。

但令人意外的是,最近,一家主打川渝风味的餐饮品牌遇见小面,却要从广州大本营出发,冲向港股IPO了。

并且,这还是遇见小面二度冲刺港交所了。

遇见小面:找到“萨莉亚式”拐点?

 

今年4月份,遇见小面首次递交招股书,但很快就收到了证监会国际司提出的补充材料要求,包括但不限于“补充说明公司及下属公司经营范围是否涉及《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4年版)》领域”等六大反馈。

或许正因如此,第二份招股书在此前基础上,不仅更新了2025年上半年的业绩数据,同时还对今年7月的股权变更等相关事项进行了披露。

整体一副做足了准备的样子。

那么这一次的遇见小面,能否顺利成为“中式面馆第一股”?

再造一个“遇见小面”

对于IPO上市,遇见小面其实是存在一定紧迫感的。

主要跟经营表现的喜忧参半有关。

招股书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遇见小面分别实现营收4.18亿元、8亿元和11.54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66.2%。

今年上半年营收7.03亿元,同比增长33.8%,整体表现相当亮眼

在成本方面,同期(2022—2024年,以及截止到2025年6月),遇见小面的“原材料及耗材成本”占总收入比重也呈现出一路下滑之势,分别为38.3%、36.3%、34.3%和31.4%。

主要源于其直营餐厅数量占比的增加,对采购价格的持续优化……

对应的员工成本占比分别为26.1%、21.9%、23.0%和22.6%,同样也得到了一定的有效控制。

再算上必要的门店租金等成本,以及随着门店规模增长而波动增长的“广告及推广开支”“差旅及相关开支”等费用支出,同期,遇见小面的净利润也从2022年的-3597.3万元,扭亏为盈至了2023年、2024年的约4600万元、6070万元。

今年上半年为4183.4万元,同比增长95.77%。

可以说,从纸面成绩来讲,遇见小面的表现近乎无可挑剔。但可惜如果深入到经营层面看,一些小瑕疵便出现了。

最显眼的就是:以价换量逻辑下,单店效益的承压。

同期,遇见小面的直营及特许经营餐厅的订单平均消费额(整体),分别从2022年的36.2元、36.0元一路连续下滑至了2024年的32.1元、31.8元。

今年上半年,又进一步下滑至了31.8元、30.9元。

按招股书中的说法,这是遇见小面“主动降低菜品价格及为顾客提供更实惠的用餐体验,以吸引顾客及增加整体销售额,从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总商品交易额及订单总数的大幅增加得以证明”。

这个以价换量的说法很好理解,但是不够全面,主要忽略了同期门店规模也在不断增长的带动因素。

2022年—2024年期末,遇见小面的门店数量分别为170、252、360家,自2025年6月30日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又进一步增长至了451家,前后门店规模扩大了2倍有余。

如果算上这一点,遇见小面的以价换量就变了一把双刃剑:

一面是总商品交易额、订单总数和同店单店日均订单持续增长,但另一面却是同店销售额、单店日均销售额们的波动下滑。

比如在2023年及2024年营业至少300天且拥有相同座位数的同店中,直营餐厅的同店销售额就从5.41亿元下滑至了5.17亿元;特许经营餐厅则是从1.99亿元下滑至了约1.92亿元。

在2023年至今年上半年中,直营餐厅(整体)的单店日均销售额分别为13997元、12410元和11805元;特许经营餐厅则是13554元、12376元和11493元,整体呈一路下滑之势。

这说明,在连续的产品降价和不断的门店扩张中,无论是新店单店,还是老店同店,现在遇见小面的单店模型可能都已经出现了增长疲态的问题。

但遗憾的是,即便在这种情况下,遇见小面们也很难停止降价,甚至是保持原价位。

毕竟,餐饮一直都是个充分竞争的行业。

豪虾传的创始人蒋毅曾认为,按中国的人口推算,餐饮市场的合理容量应在三百多万家门店左右。

但是据天眼查APP数据显示,现在存续在业的餐饮企业就高达1760万家。

遇见小面:找到“萨莉亚式”拐点?

 

整体供给严重过剩不说,近年来还遇上了消费市场的需求疲软,这也使得现在餐饮行业的竞争逐渐走向了价格层面。

为了促销拉客,2024年以来,海底捞、呷哺呷哺等一众知名餐饮企业都下调了菜品价格。其中,和遇见小面定位相似的和府捞面,更是官宣降价约32%,产品主要涉及草本骨汤软骨面、草本番茄肥牛面等系列产品,整体售价控制在了30元以内。

至于今年,在前段时间召开的第八届餐饮产业大会上,美团核心本地商业CEO王莆中曾透露,餐饮行业堂食的客单价已接近2015年……

某种程度上,现在餐饮行业的现状,确实就如去年呷哺集团创始人贺光启说的那样:

“整个餐饮市场都在降价,我们不调也不行。这个市场你不抢就只有饿死”。

降价不仅仅是为了进攻获客,更是囚徒困境下的品牌市场边界防守。

这一点,从遇见小面以价换量后的翻座率变化也能窥见一二。

2022年—2024年,遇见小面直营餐厅翻座率分别为3.1、3.9、3.8,今年上半年为3.4;特许经营餐厅为3.0、3.6、3.6,今年上半年为3.1。

整体都出现了先增长后下滑的情况,足以可见外部竞争压力之大。

所以现在,遇见小面想要快速推动业绩增长,似乎就只剩下了扩张门店路线了。

这无疑非常考验其资金储备状况。

毕竟,虽然截止到今年上半年,遇见小面按公允价值计入损益计量的金融资产仅为2501.8万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5003.2万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约2.02亿元,整体表现不算差。

但问题是,据招股书的披露,2026-2028年,遇见小面计划新开门店150—180家、170—200家,200-230家直营和特许经营新餐厅。

这几乎相当于三年要再造一个遇见小面的规模,IPO融资自然就成了最绕不开的一环……

萨莉亚们的启示:高质平价才是餐饮破局点?

对于现在遇见小面为什么一年两度冲击IPO?

其实除了有今年港股消费业上市潮的带动影响,以及补充资金的客观需求外,从更长远来看,也可能跟其背后股东投资人急于落地变现的需求有关。

在此次IPO之前,遇见小面已完成了7轮融资(不包括后来的股权转让)。

2014年至2021年,遇见小面先后获得九毛九集团、喜家德水饺创始人高德福以及碧桂园等多家知名机构及个人的投资,投后估值超20亿元。

然后在2021年B轮融资中,遇见小面与碧桂园控股等投资方签订一项赎回权条款,约定碧桂园控股方面支付3000万元认购实缴公司资本约48.7万元。

如果遇见小面在2028年3月前未完成上市,就需要回购碧桂园控股持有的遇见小面全部或部分实缴资本,回购方案包括两种(以价高者为准):

1、原发行价加按简单基准计算的7%的年回报率加所有已宣派但未派付股息的总和;

2、原发行价的150%加所有已宣派但未派付的股息的总和。

上述赎回条款体现在遇见小面流动负债中的“赎回负债”方面。截至2022年至2024年末,以及今年上半年,其赎回负债都稳定在4500万元。

这也算是遇见小面需要尽快上市的一大资本驱动因素。

此外,在今年7月份,遇见小面还发生一场由第二大股东奇昕订立的、总作价为4800万元的股份转让协议。

理由是“考虑到中国餐饮业目前正处于成长阶段,可适时回笼初始投资成本以补充营运资金并寻求新投资机遇”。

大股东在遇见小面冲击IPO前夕转让股份,追求落袋为安,这多少多少都有点耐人寻味……

不过老实说,现在IPO上市对遇见小面确实非常重要。

因为没有人知道餐饮行业的价格战内卷何时会结束,所以未来遇见小面们想要有增长、有质量地活下去,就只能做走降本增效路线:

扩门店、扩产品品类、做供应链管理。

前者不必多说,至于扩品类、加菜单SKU则是现在遇见小面正在做的。

除了招牌的红碗豌杂面、金碗酸辣粉和老麻抄手外,遇见小面还推出了小锅冒菜、米饭系列、特色小食以及甜品饮料等多种菜品,每家餐厅的SKU能达到30至40个,以满足更多年龄段消费群体们的不同选择。

重点来看供应链管理,这也是近两年来,中国餐饮人们一直在关注的“餐饮奇迹”萨莉亚增长的标准答案。

“用最少的钱吃高品质食材,品尝最美的味道”。萨莉亚的这个核心经营理念,其实跟现在零售行业里拔尖的Costco、奥乐齐和拼多多们打法如出一辙。

只不过可惜的是,过去两年,很多人都只看到了极致低价,而忽略了后边真正关键的“品质”。

萨莉亚们的高质低价,本质上是靠对供应链效率的提升、对不必要成本的压缩换来的。

比如直接在原材料供给端建厂;在餐厨部分,采取中央厨房标准模式统一加工,将食材制作成半成品,再配送至门店,尽可能地节省上餐时间;在人力管理上,更青睐日结的兼职小时工,并追求极致的人员效率……

其实,现在很多国内餐饮品牌在供应链管理上也有布局,但就是有的要么做得不够极致,要么又太过超前。

就拿遇见小面来说,在人力管理方面,其正式雇员一路从2022年的2121人波动下滑至了现在(截止到今年6月底)的1501人。同期,外包员工的规模则达到了4018人。

从好的一面看,品牌的员工成本确实得到了控制。

但问题在于,萨莉亚大量使用外包员工的前提是,经营管理模式都得到了充分验证。

而现在,遇见小面品牌还处于不完全成熟期,市场门店更是在高速扩张阶段,那么过度依赖外包员工会不会带来服务标准和品质的不一致?未来又会不会产生多余的沟通壁垒和协作摩擦成本?这些都是遇见小面所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当然,对于萨莉亚的供应链管理“成功学”,更多餐饮品牌们其实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毕竟,这种极致的成本控制离不开庞大的规模优势作为支撑。就像蜜雪冰城3块钱一杯的柠檬水,也是雪王靠着全球超五万家店和每年超10万吨柠檬的惊人采购量,从而摊薄成本来的。

相较之下,遇见小面们的门店规模虽然已经初步形成,但差距依旧明显。

所以,现在遇见小面的IPO计划就显得至关重要——上市融资不仅可以为品牌门店的规模扩张带来增长助力,同时也能够用资金优势去提前做好供应链管理的优化升级。

可以说,这关键一跃可能就决定了遇见小面下一个十年的成长上限。

因此我们也由衷地期待,此次遇见小面能够顺利成为“中式面馆第一股”……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专栏信息前沿

以兼职名义获客的黑网贷再进化!扬言几十万案件零败诉…

2025-11-3 11:56:04

信息前沿

弘骏掌通国企+AI 技术双轮驱动光伏产业升级

2025-11-3 16:24:34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