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团被曝商业窃密!人员在在京东店内安装摄像头偷数据,当场被抓

美团被曝商业窃密!人员在在京东店内安装摄像头偷数据,当场被抓

“真实的商战有多离谱”系列,又新增了一个案例。

据《星岛》报道,近日,美团雇佣的一名人员,在京东折扣超市内,因私自安装摄像设备、窃取客流及销售数据等商业信息,被店内员工当场发现并报警。

据悉,目前,涉事人员陈某某已被警方带至当地派出所接受调查。

很难想象,这种事情会发生在美团和京东的竞争当中,好像一下子回到了90年代,街头两个餐馆为了争夺客流,互相派人捣乱的场景。

如果事件最终被查证属实,美团可能涉嫌严重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可能会给美团的品牌形象,造成重大打击。

如此做法,说明美团可能真的急了。

回想今年一季度,京东刚刚进军外卖行业时,美团似乎并不在意。

美团CEO王莆中当时在微博中回应称:“京东不是第一家想做外卖的公司,也可能不是最后一家”,同时自信满满地表示要:“把那些大而无当的仓配体系扫进历史垃圾堆”。

事实证明,外卖大战的发展可能远远超出了美团当初的预期。

财报显示,今年第二季度,经调整净利润14.9亿元,同比暴跌89%,比去年同期少赚了121亿元。

折扣超市是外卖大战的延伸,是即时零售战场从线上走到线下的产物。

从8月开始,美团“快乐猴”两家店在杭州开业,京东折扣超市在涿州、宿迁连开5家,盒马NB也更名为“超盒算NB”,在江浙沪10城开出17家新店。

而美团最盈利的到店业务,也在遭到抖音、小红书、淘宝团购等一大批实力强劲的新玩家的围剿。

总之,美团回头望去,身边全是对手。

不过,美团业务上的领地其实并未丧失很多,真正令其焦虑的,可能是舆论上始终处于下风的状况。

比如对大多数用户而言,美团压榨骑手、剥削商家的印象根深蒂固。

2020年,一篇题为《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的文章引起轰动,算法对于骑手的压迫成了一个社会议题,而美团则首当其冲成为舆论攻击的焦点。

而关于压榨商家,赤裸裸的数字更是难以辩驳。

据《中国日报网》,按照2025年一季度数据测算,美团向商家收取的配送服务费、佣金和营销服务费收入已经占到了全国餐饮行业全部收入的4.58%,且收入的增长要远远高于全国餐饮收入增长。

基于这种优势地位而衍生出的强迫“二选一”“社保权益”等问题给美团带来了很多负面评论。

尽管美团对佣金和配送费等问题也多次做过解释,但其整体形象并未明显好转。

你看京东打出“给骑手交社保”和“品质堂食”两张牌,立刻在舆论场上大占上风。

高德扫街榜主打“真实到店,真实数据”,挑起了无数对大众点评虚假评论的控诉,使得美团不得不紧急发布公告,宣布上线AI智能体,升级大众点评评分体系。

对手之所以一打一个准,是因为在消费者心中,美团的这些顽疾由来已久,而且愈演愈烈,但是美团自己为了整治这些问题做出的努力,大众一无所知。

一方面,这些问题可能确实存在,美团对法律的敬畏尚待提高。另一方面,这可能暴露出美团在舆论战上的短板。

就比如此次美团雇佣人员在京东折扣超市里私自安装摄像头这事儿,虽然性质有些严重,但目前警方尚未出具最终结论。可是网上各路消息已经沸沸扬扬,多个媒体先后转载。

而正面信息呢?美团“快乐猴”超市优势在哪?与京东折扣超市跟盒马超算NB差别在哪儿?消费者并不知道,美团宣传的声量也一般。

再比如,美团在巴西起诉滴滴旗下外卖平台99Food涉嫌“二选一”,指控其通过与餐厅签订独家合同限制竞争‌。最新结果是美团一审胜诉。

但是在事件刚刚传播起来的时候,很多评论吐槽美团将“中式内卷”带到了国外、“中国人专治中国人”,一片负面。

总之,美团的舆论环境整体似乎处于“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困境中,这里面当然有其商业模式的因素,但其公关和品牌宣传的不到位恐怕也难辞其咎。

所谓“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美团持续扩张之路上,一方面可能需要一个更优秀的法律顾问,另一方面,可能也需要更好的公关和品宣团队。

免责声明:本文分析源自公开披露资料(财报、公告等),作者不保证信息来源的充分性或最新状态。股市有风险,本金可能亏损,投资决策需极度谨慎! 本文所有观点仅为作者评论,绝非买卖建议。投资者必须依据自身情况独立研究、审慎判断,风险自担。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信息前沿

孙东旭谢幕,留下东方甄选未解的难题

2025-11-11 17:45:09

信息前沿

特斯拉与小鹏的机器人灵巧手破局——灵巧智能何以打造“有用的手”?

2025-11-11 17:45:13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