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2第46篇]浅谈拼团的商业原理及应用分析

本文来自连线家,很多人和Ck讨论过拼多多。其实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再造第二个拼多多的可能性不大。毕竟拼团只是利用社交流量的一种方式,就像20年前连锁企业抢占购物中心是一样的道理。社交流量的开发利用才刚刚开始,如何利用社交帮助高成本流通行业提高效率才是破局之道。
昨天晚上和一个朋友撸串,谈到了时下流行的一些营销方式,比如拼团、砍价等等这些方式其实利用的是消费者的价格感知能力,提升冲动消费的比例。

这让CK想起前几天看到一条电商做的拼团活动。实话实说很有感触。今天我们就来谈这个话题。

消费者价格认知分类
根据用户对于商品价格的熟悉程度,我们认为用户的价格认知可以分为三种:
单品认知
CK有个收藏古币的朋友,他对各种古币了如指掌,无论是收藏价值还是市场行情都一清二楚。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是商品专家。因为总有某个产品领域能够让我们如数家珍。

用户对于此类产品的价格十分清晰,误差一般不会超过5%。因此实际促销活动中,单品感知型产品的价格最为敏感。
随着降价力度的小幅增加,单品的销售额暴增。这种特性让单品认知型产品成为了电商竞争的尖刀利器,也就是所谓的“爆款”。

品牌认知
由于认知上的不对称,普通用户更多感知到的是品牌价格的波动。例如知名品牌满200-80促销时,很多人会忍不住一探究竟。这就是商家希望达到的效果。

相比爆款,品牌认知型产品的价格波动空间更宽,一般在15%上下。只有当促销力度突破波动区下沿时,才可能激发出理想的销售额。
事实确实如此:在折扣较小时,销售增长比较缓慢。此时促销政策大多停留在价格波动区以内。但当折扣力度超过一定程度时,价格突破用户心理预期,销售额开始猛增。

品类认知
由上文可知,我们对于商品价格的认知,最大比例来自于品类认知。
比如我们对于蔬菜的价格认知可能就是几块钱一斤,对于毛巾也是10-30元之间。这是我们生活中最为普遍的现象

品类认知宽泛的价格波动区间(上下波动25%),造成了用户对于价格的低敏性。这非常不利于通过促销来提高销售额。
由上图可见,普通的促销力度对于此类商品的销售推动可谓是事倍功半。但当促销力度远远突破价格波动区间时,销售额开始暴增。这就是拼多多的底层商品逻辑。

小结
用户对于价格认知的分类,可以清晰的解释很多电商运营现象:

  • 爆款策略:利用敏感的价格波动区间,快速的拉动新客消费
  • 超品日:利用品牌号召力,以折扣促销的方式激活潜在用户
  • 拼多多:直接击穿用户对于品类价格的认知,拆除消费门槛
回顾最近十年的电商诸侯,我们会发现其实大家都在有意或无意的遵循这个规律。

  • 单品认知:京东(家电)、蜜芽(母婴)
  • 品牌认知:VIP(服装)、聚美(美妆)
  • 品类认知:拼多多(家居)
从实际操作来看,单品—品牌—品类的运营难度是递增的,单品认知型平台更容易取得成功。

  • 京东通过家电切入平台化获得成功,而蜜芽错过了窗口期。
  • 综合电商的流量挤出效应,挤压了品牌认知型平台的生存空间
  • 拼多多开创性的利用了品类认知市场的特性,快速切入三线以下城市

从这个角度,如今京东、拼多多、淘宝的三足鼎立是符合基础逻辑的。

浅谈拼团的应用技巧
根据上文的用户价格认知逻辑,CK认为常见的拼团模式有三种:
爆款直降型
—分析—单品认知型产品的价格最为敏感,因为它们大多为生活必需品。在消费过程中,不断重复的视觉强化让我们牢牢记住他们的价格。

也许我们会对劳力士手表的价格无感,但是对于可口可乐呢?是不是情况完全不一样?
—定位—爆款型拼团的核心功能在于拉新。

这种方式简单但高效。因为社交圈本身具有消费类似性,拼团有利于推动用户的主动分享。

至于什么产品是爆款,CK认为这个本身没有太大的讨论价值,在此不再赘述。
品牌折扣型
—分析—平台借助品牌的力量提升自身销售额,是如今比较常见的电商策略。由于用户价格波动区间较大,通过折扣更容易激发潜在用户消费。

这就是为什么最近一两年199-100活动越来越频繁的根本性原因
—定位—对于品牌大促而言,拼团其实已经不是主要的促销形式。它主要定位在低价折扣的包装上,比如上新、处理库存、广告分享等等

随着电商促销密度越来越高,拼团这层最后的遮羞布也越来越少看到了。
价格穿刺型
—分析—品类认知型商品原本是最不适宜做拼团的商品,因为用户敏感度太低。拼多多用近乎0元秒杀的方式成功的激活了这一块市场。

也许我们会觉得9.9包邮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是4.9包邮呢?
—应用—拼多多的策略是价格直接突破用户心理底线,让用户有种低到不敢相信的错觉,既可以为低价促销作掩护,又可以拉新,可谓一石二鸟。

低价必然是不可持续的,伴随着价格回流,如何保持价格和质量的平衡是拼多多的新课题。
后记:
—会员制分销—对于流行的会员制分销体系,CK并不看好。

云集们为吸引用户付费成为会员,不得不做出高毛利的承诺,提高会员快速回本的心理预期。这种策略迫使平台不得不放弃常规爆款,专注于操作低敏性高毛利商品,比如自有品牌。

由于无法维持用户的持续活跃度,销售的增长过度依赖于付费会员的开发,形成了恶性循环。一个无法持续降低运营成本比例的团队,是很难在综合电商的流量挤压效应中幸存下来的。

—社交电商—很多人和Ck讨论过拼多多。其实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再造第二个拼多多的可能性不大。

毕竟拼团只是利用社交流量的一种方式,就像20年前连锁企业抢占购物中心是一样的道理。

社交流量的开发利用才刚刚开始,如何利用社交帮助高成本流通行业提高效率才是破局之道。在这一点上,CK认为库存市场、农果生鲜和二手耐用品交易很有机会。

作为最为高效的社交流量利用方式,拼团的基础原理并不复杂,上文已有详细的总结。相信未来在提升流通行业效率、增加社交传播性两个方面,拼团会有更多、更有趣的玩法出现。

 

本文来自连线家作者:内容电商实验室,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

人已赞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