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城商行梯队中,无锡银行一直以“稳健”著称。着在无锡本地的深厚根基和中小微企业客户基础,这家地方银行一步步把资产规模做到了2700亿元以上,2025年上半年营收26.45亿元,同比增长3.44%,看似稳中有进。然而,在宏观经济承压、利率持续下行的背景下,这份财报看似平稳,却难掩增长动能不足的隐忧。

尽管资产质量指标如不良贷款率持续低于行业平均,但营收增速放缓、利润增长乏力已是不争事实。更关键的是,其业务模式仍高度依赖传统存贷利差,中间业务收入占比长期低于15%,远低于宁波银行的30%以上。在利率市场化、金融脱媒加速的背景下,这条曾经安稳的“利差护城河”正被对手一步步跨越。
在长三角这片中国银行业竞争最激烈的战场上,无锡银行像是一个“扎实但不够锋利”的选手:风控稳健、区域根基深,但在规模、增速与创新维度上,正被同梯队同行拉开差距。
城商行增速分化加剧
对于增长放缓的原因,无锡银行提到是“区域经济增速放缓”和“利率下行压力”,这个说法确实有它的道理。毕竟从2025年以来,长三角一些地方的工业增长有所放缓,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也在减弱,这直接影响到银行的放贷规模和利润空间。但如果把问题全都推给大环境,就有点避重就轻了。实际上,无锡银行的增长乏力,更多反映出它的商业模式已经不太适应当前的金融环境。
首先,业务结构太单一,主要还是靠传统的存贷业务。利息收入占到总收入的八成以上,这就导致它的表现跟本地经济周期绑得太紧。一旦区域经济进入调整阶段,无锡银行就会明显感受到“资产荒”和利差收窄的双重压力。
其次,客户结构也比较集中,尤其对公业务占比偏高,重点放在了地方政府平台和制造业企业。无锡银行长期深耕本地,和区域内的制造龙头、基建项目绑定很深,对公贷款占到总贷款的六成以上。经济好的时候,这确实是稳定的收入来源;但在产业转型、债务压力加大的背景下,这就变成了风险集中、拨备压力上升的隐患。
2025年上半年,尽管它的不良率还控制在1.2%左右,但关注类贷款余额已经在悄悄上升,资产质量其实面临潜在考验。

再看区域布局,无锡银行的跨区域拓展也明显慢了半拍。江苏银行早就实现了全省覆盖并辐射到长三角;宁波银行凭借灵活的异地分行和线上渠道,把业务做到了全国;杭州银行也靠科技金融、文创金融在细分领域做出了特色。而无锡银行仍然高度依赖本地市场,异地分支机构不多,业务范围比较狭窄,增长天花板自然也来得更早。
虽然公司近几年也提出了“智慧银行”的战略,但在数据中台建设、场景金融落地、AI风控应用这些具体环节上,仍然处在追赶阶段。
同业竞争白热化
在江苏省内,城商行和农商行之间的竞争可以说是越来越激烈了。江苏银行作为省级银行,业务布局广、实力强,在省内的金融市场上占据着主导位置。就拿无锡地区来说,到2025年6月底,江苏银行的存款和贷款市场份额都超过了四分之一,对当地优质客户的争夺形成了不小的压力。
虽然是外地银行,宁波银行在无锡分行却表现得很灵活,靠着特色金融服务,尤其在中小企业客户中建立了不错的口碑。它推出的“快审快贷”线上融资服务,让小微企业贷款可以全流程网上办理,客户体验很好。数据显示,近三年来宁波银行无锡分行的贷款年均增长率超过20%,远高于当地平均水平。
杭州银行则重点发力科技金融,利用自身在这方面的先发优势,积极拓展无锡的科创型企业。推出的“人才贷”、“科创保”等专项产品,针对性强、审批灵活,吸引了不少有潜力的科技公司。
而在农商行这边,江阴银行、张家港行等机构也表现不俗。虽然规模比不上大行,但它们在本地化服务和决策效率上有天然优势,尤其在乡镇和农村市场积累了稳定的客户群体。比如2025年上半年,江阴银行的净利润增速达到7.8%,高于无锡银行的4.12%,显示出不错的增长势头。
值得留意的是,无锡银行的净息差已经降到了1.85%,是历史最低水平,也低于江苏银行的1.92%和宁波银行的2.05%。息差收窄直接影响了它的利润能力。在利率市场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怎么稳住息差、提高非利息收入,成了无锡银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不过,无锡银行在绿色金融方面的布局值得肯定。推出的“环保贷”、“节能贷”等产品,到2025年6月末余额已经突破50亿元,支持了不少环保和新能源项目。这个领域的先行优势,或许能成为未来差异化竞争的一个亮点。
信任重于增长
对无锡银行来说,眼下最核心的问题,可能已经不是规模够不够大,而是资本市场是否愿意相信它的“成长潜力”和“治理是否透明”。
从估值就能看出来,无锡银行的市净率长期低于宁波银行、杭州银行,甚至还比不上江苏银行。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很清楚的信号:投资者愿意为高成长、战略清晰、治理出色的银行付更高溢价;相反,对那些增长慢、模式比较传统的银行,大家往往只给“折价”。

无锡银行要迈的第一道坎,就是怎么向市场证明自己还有增长潜力。目前它3.44%的营收增速,在上市银行里确实不算亮眼。投资者真正想看到的是:除了依赖本地经济的自然增长之外,这家银行能不能通过业务创新、效率提升,或者在区域拓展上找到新的增长点。
第二关,是公司治理和信息披露的升级。作为一家上市银行,不能只满足于发发财报。市场期待听到管理层更清晰、更前瞻的战略表达,也希望看到更细致的业务条线数据,甚至希望银行能坦诚分析自己的短板和应对方法。主动、透明、甚至偶尔超出预期的信息披露,才是打破“传统”“保守”印象的第一步。
最后就是一场从内到外的“能力升级”。这不能只是口号,而要落实到组织架构、人才引进、科技投入和考核机制上。比如,能不能组建有战斗力的财富管理团队?能不能推出一款真正破圈的线上金融产品?又或者,在支持地方产业转型的过程中,建立起自己独特的专业壁垒?这些才是硬功夫。
结语:
从地方金融“稳定器”的角度看,无锡银行无疑是一位尽责的优等生。其稳健的经营、扎实的客户基础和优秀的资产质量,是区域经济不可或缺的压舱石。
但若站在资本市场和未来发展的角度看,仅有“稳健”是远远不够的。当江苏银行以“综合化”见长,宁波银行以“差异化”制胜,杭州银行以“专业化”突围时,无锡银行的“特色”究竟是什么?如果答案依然是模糊的“深耕本土”,那么其估值天花板将难以突破。
江苏银行用规模与综合服务构建壁垒,宁波银行用管理与财富管理创造溢价,杭州银行用科创与数字驱动描绘蓝图。而无锡银行,是时候向投资者重新回答:在银行业竞争的下半场,除了地域的护城河,究竟还能提供一份怎样的、展现持续成长性与卓越竞争力的价值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