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医研共创”失灵,婴童洗护行业还能讲出什么新故事?

当“医研共创”失灵,婴童洗护行业还能讲出什么新故事?

曾几何时,“医研共创”是一把可打开婴童洗护市场的“金钥匙”,是对更专业、更安全、更可信的权威注释。可日前,拥有京城皮肤医院集团背书的宝幼BabyPray宣布清仓闭店,从高调登场到清仓闭店仅仅过去了两年。不禁令人质疑,时至今日,“医研共创”难道已经被市场抛弃了?

清仓甩卖,“医研共创”品牌宝幼夭折

婴童功效护肤品牌“宝幼BabyPray”发布公告称:“由于库存和资金的压力,已无力继续经营,将于库存清空后正式闭店。”至此,这个曾主打“医研共创”概念的品牌,从2023年高调登场到2025年黯然离场,仅仅用了2年时间。

2023年6月,宝幼初入市便推出4款产品,包括氨基酸洁面乳、舒润滋养霜等,主打“医研共创”理念,以医疗专业背景作为最核心竞争力。同年CBME婴童展上,宝幼吸引了数个代理商达成合作。

诞生即高光,宝幼之所以被市场看好,其核心主要在于京城皮肤医院集团为其背书。据官方资料显示,京城皮肤医院集团是一家专门从事医疗投资和医院管理的专业机构,已投资兴建多家皮肤专科医院。

当“医研共创”失灵,婴童洗护行业还能讲出什么新故事?

京城皮肤医院集团2024年财报

众所周知,婴童肌肤很娇嫩,角质层薄弱,发丝、泪腺等未发育完全,屏障功能不完善,抵抗力弱,对外界刺激反应强。因此,母婴消费群体对婴童洗护产品的安全性等要求很高,而具备高度专业性、权威性的院线产品具备很强的说服力和安全保障。

基于此,宝幼的上市可谓是踩中了前沿消费趋势。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在推出首批4款洗护产品后的20个月里,宝幼再未上新,产品线陷入僵化。

直到今年5月,宝幼全部产品备案被注销,品牌运营已实质停止。9月,天猫旗舰店开始清仓闭店,所有产品以9.9元的价格处理,宣告了品牌的落幕。有消费者近期表示,在“薅羊毛”后发现,所有产品的保质期皆到明年,即“生产一批就死掉了”。

当“医研共创”失灵,婴童洗护行业还能讲出什么新故事?

宝幼淘宝旗舰店产品详情页

尽管拥有强大的医疗背景优势,但宝幼的“医研共创”更多停留在概念层面,以淘宝旗舰店的产品详情页为例,仅罗列出母公司专家团以及抽象的功效宣称概念,缺乏充足的临床数据、专利技术或真实的用户案例来实证产品功效。

2023年,随着《儿童化妆品技术指导原则》落地,儿童洗护用品的功效宣称需要具备充分的科学依据。与此同时,《2025母婴消费白皮书》指出,72%新生代父母将“权威功效验证”列为选购的第一要素。

不难看出,宝幼虽然踩中了医研共创的婴童洗护行业大趋势,但缺乏更权威的数据实验以及更接地气的临床实证传播,是导致宝幼退出市场的一大症结所在。要知道,在婴童护肤这个极度依赖信任的领域,空洞的专业标签根本无法说服谨慎的家长群体。

值得注意的是,宝幼“医研共创”梦碎并不是孤例。今年7月,华熙生物公告称,乐华娱乐旗下公司退出儿童护肤品牌润熙禾的股东名单,至此,这场曾轰动一时的“护肤+娱乐”跨界联盟宣告解散。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在研发上的重投入是这些婴童洗护品牌快速打开市场的“秘密武器”,但只重研发,不懂营销,也不懂市场的“跛腿品牌”也注定难立稳市场。

闭店背后,“医研共创”模式失灵?

如宝幼在闭店公告中自称的“过度专注研发而忽视营销”。据了解,其天猫旗舰店粉丝量仅3000余人,经清仓甩卖后单品最高销量仅1000+,这些数据在当今的电商环境中可谓是不足一提,更别说触达更广泛的目标客户。

值得注意的是,在研发投入上,母公司京城皮肤医院集团亦是“一波三折”。据其2024年财报数据显示,研发费用本期较上期增长112.94%,但可体现研发成果的专利量仍为0。

当“医研共创”失灵,婴童洗护行业还能讲出什么新故事?

京城皮肤医院集团2024年财报

许是在研发上投入不见明显回报,2025年上半年,京城皮肤医院集团砍掉了一部分研发费用。数据显示,本期研发费用较上期下降了35.76%,而销售费再次增加了12.58%。

此外,其母公司京城皮肤医院集团的经营压力也是导致宝幼离场的重要因素。2025年上半年,集团净利润大幅下滑92.78%,面临严重的盈利压力。旗下多家子公司亏损,其中运营宝幼的京城生物便是亏损最多的之一(2025上半年,营收326万,净亏损133万)

当“医研共创”失灵,婴童洗护行业还能讲出什么新故事?

当“医研共创”失灵,婴童洗护行业还能讲出什么新故事?

京城皮肤医院集团2025半年报

在这种背景下,京城皮肤医院集团决定收缩战线,将资源聚焦到成人功效护肤业务,这直接导致了宝幼品牌的被放弃。基于此,这个以“医研共创”为起点品牌的潦草退场,是否意味着,对今天的婴童洗护市场而言,“医研”模式已经失灵?

数据显示,2026年我国婴童护理市场规模将接近500亿元,跑出了不少成功品牌如薇诺娜宝贝等,它们依托强大的临床实证,精准切入细分需求,将“医研共创”故事说得精彩。

相较之下,宝幼产品缺乏独特卖点,在“医研”概念已经泛滥的市场环境中难以突围,这其实也反映了专业主义与市场化之间的深层矛盾。这个曾经被奉为行业圭臬的模式,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首先,“医研共创”正在遭遇“权威通胀”的困境。当每个洗护品牌都在宣称与某某专家、某某医院合作时,医学背书的价值被急剧稀释。更严重的是,一些品牌的“医研共创”可能仅停留在包装上的专家头像和医院logo之上。

不出意外,这种流于表面的合作正在消耗消费者的信任。甚至有消费者调侃道:“现在买个婴儿润肤霜,都要先查查包装上的专家是不是真的存在,是确有其事,还是被刻意包装出来的。”

当“医研共创”失灵,婴童洗护行业还能讲出什么新故事?

事实是,消费者的担心不无道理。此前,母婴前沿就曾曝光过「膳X多」、「养X健」营养品品牌“专家”人设和学历造假事件。而这背后的深水区,除业内爆料外,普通消费者属实难以判断。

其次,医学研究的时间周期与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存在一定的天然矛盾。一个严谨的医研项目往往需要2-3年的研究周期,而市场的热点可能半年就会更换。当宝幼的研发团队还在实验室里验证某个成分的安全性时,市场上的消费热点可能已经从“无添加”转向了“微生态护肤”。这种研发与市场的速度差,使得许多医研产品上市即过时。

更重要的是,医学视角的单一性难以应对复杂的市场需求。医学关注的是安全性、有效性,但消费者还需要考虑使用体验、情感连接、社会价值等多重维度。

对于宝幼的退场,有业内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科研一般考虑的是这个产品会不会伤害皮肤以及功效效果,而妈妈们还要考虑孩子喜不喜欢、用起来方不方便、甚至包装好不好看。”而宝幼保湿面霜厚重、难推开的质地,以及过于单调严肃的产品包装设计,或许都成为阻碍家长们将其列进购买清单的原因之一。

当“医研共创”失灵,婴童洗护行业还能讲出什么新故事?

与此同时,宝幼的退场也揭露了一个事实,在婴童护肤这样一个极其敏感且信任门槛高的领域,仅有“医研共创”概念远远不够。品牌更需要做的是,将医疗资源转化为真正的产品力,用可靠的临床数据、专利技术等建立坚实的信任背书。

更重要的是,品牌还需要做好研发与营销间的平衡。“好产品”需要被“看见”和“理解”,有效的营销传播不可或缺。清晰的品牌定位与差异化竞争策略是在激烈市场中生存的根本,品牌需要在红海市场中找到自己的独特价值点,并持续强化。

宝幼的失败不是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方面问题叠加的结果。这个案例也提醒业界,即便是拥有医疗背景的“实力派”,如果不能在产品、营销和战略上跟上市场步伐,同样难逃被淘汰的命运。

在未来的婴童护肤市场中,只有那些真正理解消费者需求、并能将专业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力的品牌,才能获得长久发展。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信息前沿

即买即烹无预制,超市要“抢滩”餐饮市场?

2025-10-10 17:47:35

信息前沿

进化新生,狼王回归:赛德斯Sades发布“狩”系列电竞耳机,探索沉浸式电竞听觉体验

2025-10-10 17:50:57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