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婴幼儿护理用品安全标准日趋严格,国内针对6岁及以下儿童的湿巾专用国家标准正式落地。新国标对含液量、pH值及有害物质限量提出明确要求,这也推动了婴童湿巾行业进入规范化、专业化发展的新阶段。
在此背景下企业面临配方调整、工艺升级与防腐体系重构等多重挑战,新规也推动成分简化、场景细分与环保材料应用,促使行业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深耕,有望重塑市场格局。

液量、pH值控制限制
根据GB/T 27728.2-2024《湿巾及类似用途产品第2部分:婴童湿巾专用要求》,新国标对婴童湿巾的含液量与pH值范围作出清晰界定,非织造布生产的婴童湿巾含液量应不低于1.7倍,规定pH值方面要求婴童湿巾pH值处于4.0-7.5之间,该标准自2025年10月1日起实施。
其中含液量的要求可确保婴童湿巾具备充足湿润度,避免因含液量不足导致擦拭效果不佳,同时减少湿巾干燥状态下对婴幼儿皮肤的摩擦刺激。pH值的范围设定贴合宝宝皮肤酸碱度,能有效降低湿巾液体与婴幼儿娇嫩皮肤的酸碱差异,从而减少皮肤刺激反应降低过敏风险,从技术层面为婴童湿巾的使用安全提供了明确保障。
不过笔者查询当前市场主流品牌的婴童湿巾产品发现大多已符合新国标对含液量与pH值的要求,无需调整配料。比如植护婴儿手口湿巾宣称含液量达4.0倍、pH值在5.0-7.0之间,babycare婴儿手口湿巾宣称含水量3.8倍、pH值为5.6,棉柔世家婴儿手口湿巾宣称含水量5.7倍、pH值为6.6,德祐婴儿手口湿巾也宣称含水量3.8倍,pH值约为5.6。
新国标的实施将对婴童湿巾市场起到规范作用,通过细化产品含液量与pH值的技术规范,既明确生产核心标准也为消费者选择提供清晰依据。这不仅能切实保障婴幼儿使用安全,推动行业淘汰不符合要求的落后产能与产品,还能促使企业提升生产管控水平,助力合规企业凭借更高信任度占据竞争优势,推动整个市场向高品质、高安全性方向发展,实现行业质量与安全水平的整体提升。

强化重金属、甲醛等有害物质限量检测
新国标强化了对婴童湿巾中有害物质的限量检测,其中明确规定铅、砷、镉、汞等重金属的限量标准,要求生产企业从原材料到生产工艺全程严格把控,将婴童湿巾的甲醛含量限定在不超过6mg/kg,该标准远低于其他类型湿巾75mg/kg的要求,充分体现对婴幼儿娇嫩皮肤的特殊保护,同时新增邻苯二甲酸酯检测要求限制其在婴童湿巾中的使用,进一步降低潜在健康风险。
此项规定也给婴童湿巾生产企业带来一些影响,企业需增加资金投入用于重新寻找并采购符合标准的原材料、升级适配新标准的生产工艺设备以及更新更精准的质量检测仪器,同时质量检测需全面遵从新标要求,检测频率与标准的提升也会使企业检测成本相应增加,但能够达到新国标要求的合规企业将拥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面对更严格的有害物质检测要求,企业在原材料环节需优化采购流程、严格筛选供应商,对原材料中重金属、甲醛、邻苯二甲酸酯等有害物质含量进行严格核查确保源头合规,在生产过程中需加强质量控制,通过调整产品配方、优化生产流程等方式减少有害物质的产生与残留,确保终端产品符合新国标要求。
而且行业内此前也有产品因为这些原因不合格,据公开信息央视曾曝光多款湿巾“有毒”,其中18款产品中有5款婴幼儿湿巾被检出含有甲醛,3款产品中的ph值范围差距大,1款产品还有乙内酰脲、甲醛。此外部分国产婴童湿巾还曾因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超标等微生物指标不合格被通报,这类问题多与生产环境管控不达标或原材料在储存、运输过程中受到污染有关,同时也有部分湿巾因检出酒精、香精、防腐剂等刺激性成分,或使用未经处理的普通水作为原料增加了婴幼儿过敏风险。


防腐剂禁用后,如何破解“抑菌”与“安全”平衡难题?
据了解新标准新增防腐剂禁用条款,明确禁止使用甲基氯异噻唑啉酮、甲基异噻唑啉酮等防腐剂,要求企业剔除这类具有刺激性的成分,同时规定其他可使用的防腐剂需符合《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及相关公告要求,这一调整对婴童湿巾企业的防腐体系构建提出了新挑战。
为破解“抑菌”与“安全”平衡难题,婴童湿巾企业需从防腐剂选择入手,优先选用温和且抗菌效果好的类型,其中有机酸类防腐剂如苯甲酸、山梨酸安全性高、刺激性低,契合婴童产品对温和性的需求,比如亚什兰公司的Euxyl K 720含有苯甲酸、辛甘醇、丙二醇成分,具备广谱抗菌能力,对细菌和真菌均有抑制作用且在弱酸性环境下效果更优,推荐用量0.5%-2.0%可满足婴童湿巾的防腐需求,同时企业应避免使用苯氧乙醇、尼泊金酯等争议成分,这可能引发皮肤刺激或过敏反应,还可尝试植物来源防腐剂或天然抗菌成分,如磷脂类表面活性剂Mona PL-200,兼顾抗菌性与温和性。
而在生产环节企业需确保生产车间清洁卫生,严格控制温度、湿度及微生物含量减少原料与成品受污染的风险,且生产过程中需避免高温长时间处理,比如Euxyl K 720这类防腐剂的生产温度需控制在80℃以下且不超过4小时,以保障防腐效果,还可将湿巾液的pH值调整至5.5以下,既利于防腐剂发挥最佳抗菌活性又能降低微生物生长速度,增强产品稳定性。在储存与运输环节成品湿巾需存放在阴凉干燥处,避免阳光直射与高温环境,运输时确保包装密封完好,防止湿巾受潮或受污染。
此外企业需建立防腐效能评价体系,可以采用美国药典USP<51>或PCPCM-5等国际认可的检测方法定期对产品开展防腐挑战性试验,通过检测菌落总数、霉菌和酵母菌等指标评估防腐体系的有效性及时发现微生物超标问题并采取整改措施,同时要严格监控原材料质量,对无纺布、湿巾液等原料进行卫生标准检测,避免因原料带入微生物导致产品变质,还要关注原料稳定性,防止其在储存或使用过程中出现变质、降解情况,从源头保障产品质量。

成分简单化导向,推动植萃与天然成分成为行业标配?
新国标还提出婴童湿巾生产企业需很大限度减少配方原料种类的要求,也就是说企业生产需简化产品成分,从源头降低因复杂成分带来的皮肤刺激或过敏风险,同时也对行业现有产品配方体系形成新的规范,推动婴童湿巾行业向少成分、高安全方向发展。
这也对市场现有婴童湿巾品牌产生一定影响,对于部分配方原料种类较多的品牌需重新梳理现有产品配方,剔除非必要成分,调整原料组合以符合减少种类的要求,这一过程可能涉及配方研发、试验验证等环节的投入,而对于本身已采用精简配方的品牌无需大幅调整即可合规,在市场竞争中具备先发优势。
目前婴童湿巾市场中植萃、天然成分已得到较多应用,成为不少品牌的产品亮点,比如青蛙王子婴儿手口湿巾宣称库拉索芦荟叶汁、马齿苋提取物双重植萃精华守护娇嫩肌肤,植物妈妈婴儿手口湿巾宣称芦荟提取物、甘草提取物双重植物萃取擦完不拔干,子初婴儿手口湿巾宣称蕴含山茶籽油精华净护还更清爽,特别添加芦荟提取物、维生素E温和呵护娇嫩肌肤等。
在新国标成分简单化导向下,婴童湿巾企业可通过科学应用植萃、天然成分提升产品附加值,但需以保证安全性为前提,企业先需对植物提取物进行严格筛选与安全性评估,选择经过临床验证、无致敏风险的成分,避免因成分选择不当引发安全问题,还可针对不同功效需求开发特色配方,如添加具有保湿功效的透明质酸钠、具有舒缓作用的燕麦仁提取物等,形成产品差异化优势,同时通过清晰标注成分来源与功效向消费者传递产品价值增强信任,进而实现产品附加值的提升。

场景细分催生新赛道?
当前婴童湿巾市场的场景化需求已十分明显,不同使用场景对产品提出了针对性要求,在口手清洁场景中需求是兼顾清洁力与安全性,需确保湿巾成分温和、无刺激性,从源头规避婴幼儿误食带来的风险,而在屁屁护理场景中重点则转向保湿与舒缓功能,因婴幼儿臀部皮肤娇嫩易受摩擦刺激,产品需能应对这一痛点为皮肤提供保护。
当前针对口手清洁与屁屁护理的场景化需求不少婴童湿巾品牌已推出对应产品,比如十月结晶婴儿手口湿巾宣称“0敏0眼刺激”,可用于擦拭婴幼儿口、眼、鼻等敏感部位,布班迪婴儿手口湿巾同样以“温和无敏”为卖点,强调“安心擦嘴”,契合口手清洁场景的安全需求,babycare则推出婴儿手口屁专用湿巾宣称“摊开比屁屁大”同时添加霍霍巴籽油实现滋养肌肤的效果,精准匹配屁屁护理场景的保湿舒缓需求。
多样化的需求推动婴童湿巾企业进一步聚焦不同育儿场景开发功能型产品,比如为满足敏感肌宝宝的护理需求,一些推出弱酸性配方湿巾,其酸碱度更贴近婴幼儿皮肤减少刺激风险,针对外出携带场景的便捷性与实用性需求部分品牌推出加厚密封湿巾,通过加厚材质提升耐用性,借助强化密封设计防止湿巾在携带过程中受到环境影响变干或受潮等确保使用效果,未来可能还会围绕“夜间护理”“换季防护”等更细分场景开发产品,比如夜间使用的保湿修护型湿巾、换季时的抗敏防护型湿巾等。
但品牌在开发功能型产品时需通过市场调研精准把握不同场景下的需求,避免盲目跟风开发“伪细分”产品,同时需通过技术研发确保功能型产品的实际效果,比如弱酸性配方需经过皮肤刺激性测试验证,加厚密封设计需通过耐用性与密封性测试。只有以真实需求为基础、以技术实力为支撑,场景细分催生的新赛道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有机认证与环保材料能否成为行业高端化突破口?
当前消费市场对天然、环保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且已形成明确的规模化趋势,有数据显示全球环保产品市场规模从2020年的1.2万亿美元增长至2025年的2.4万亿美元,中国市场也同步增长从2020年的1.0万亿元攀升至2025年的2.5万亿元。也就是说已有一部分人接受环保消费,为婴童湿巾行业向天然、环保方向发展提供了市场空间。
目前已有部分企业通过有机认证(ECOCERT、FSC等)或采用可降解无纺布等环保材料开辟高端市场,比如澳洲Niki’s婴儿湿巾宣称供应链上的所有环节公开化、透明化,100%纯天然有机,法国TIDOO天然有机可降解湿巾宣称通过ECOCERT、FSC、COSMOS NATURAL和OK Compost Home认证,100%可堆肥、98.9%的天然成分、80%可回收材料环保包装等。
但有机认证的申请、审核与维护需要额外成本,可降解无纺布等环保材料的采购价格也高于传统材料,这些成本最终会转嫁到产品定价上,形成“绿色溢价”。若溢价过高,超出目标消费群体的支付能力与心理预期将导致产品市场接受度受限,进而影响企业的商业收益。

专属标准能否开启行业发展新起点?
新标准也为婴童湿巾确立专属标准,其中明确界定了婴童湿巾是“6岁及以下专用”的,打破了此前婴童湿巾与成人湿巾、通用湿巾在标准上的模糊,从适用人群方面为产品划定清晰边界,也就是说企业在研发、生产时需要围绕低龄儿童的皮肤特性、使用场景、安全需求专属设计,这也为行业从通用化转向专属化奠定基础。
新国标从技术层面推动婴童湿巾产品走向专业化,此前行业部分产品存在“成人湿巾简化配方即作为婴童产品”的情况,而新国标通过含液量、pH值、有害物质限量、防腐剂禁用等细化要求推动企业针对“6岁及以下”群体的生理特点优化产品,这种针对性的技术规范促使产品转向专业适配范畴。
在专属标准实施前婴童湿巾市场因缺乏明确专属规范,存在部分企业夸大宣传、产品指标参差不齐的问题。新国标通过统一检测方法、明确限量标准为市场设立统一准入门槛,不符合标准的产品将被逐步淘汰,合规企业则需在原材料采购、生产管控、质量检测等环节建立更严格的流程,这也减少了市场乱象,推动行业转向规范竞争。
此前因缺乏专属标准,在选购婴童湿巾时难以判断产品是否真正适配儿童需求,易受模糊宣传误导,新国标为消费者提供了选择依据,符合标准的产品意味着经过安全与品质验证可直接适配儿童需求,这种“标准背书”提升了消费信任度。
婴童湿巾专属标准的出台意味着行业正式告别“野蛮生长”阶段,进入“品质深耕”新周期,通过明确方向、统一规则引导行业将竞争焦点从价格战走向品质战,也使行业内的企业将更加注重产品品质的提升和技术的创新,推动整个婴童湿巾市场朝着更加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行业思考:新规引导企业从配方简化、场景细分与材料环保等维度构建核心竞争力,而且行业洗牌在即,只有真正以儿童需求为中心才能在规范化市场中建立可持续的发展路径与消费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