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凭借“把更好的给孩子”的品牌主张,西贝一度成为众多家庭带娃就餐的首选,将“专业儿童餐”累计售出超4000万份。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预制菜风波”以及随后一系列“拉垮”的公关应对,导致其正在被无数家长所摒弃。
事实上,西贝并非孤例。 全棉时代曾因发布侮辱女性广告致歉,却被指“20%道歉+80%广告”是“自夸式道歉”;绿捷就瞒报学生餐食品安全问题回应时,仅以48字敷衍了事被批为“史上最傲慢道歉”……这些案例共同指向一个现实:失败的公关非但未能灭火,反而加剧了品牌形象受损。 在此背景下,我们有必要深入追问:为何本应化解危机的公关行为,却屡屡成为压垮品牌形象的最后一根稻草?
提油救火的西贝,儿童餐还能重现往日盛况吗?
“几乎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太恶心了……”九月初,罗永浩的一句吐槽,引发大众对西贝的广泛关注。对此,西贝创始人贾国龙随即强硬回应,称“100%没有预制菜”,并强调一定要起诉罗永浩,即使生意不做,也要争个黑白。
为自证清白,西贝主动向媒体和食客开放后厨。然后,这一举动却演变为一场“自我揭短”。因为经记者实地探访发现,其主推的“专业儿童餐”中,鸡翅、西兰花、鳕鱼条等核心食材均为冷冻包装,保质期分别长达9个月、2年与6个月。

由此,引发众多家长们不满,纷纷指责西贝拿自己当“冤大头”。要知道,西贝可是宣称“我们对儿童餐的要求是‘把更好的给孩子,能有机不普通,能天然不添加,能现做不预制’”。甚至,西贝还把目标定为“成为中国一二三四五线城市家庭带娃吃饭首选餐厅”。也正因此,吸引了很多家长选择带孩子来西贝就餐,即使儿童餐的价格并不便宜:3个鸡翅29元、1个鸡肉串7元、1份套餐33元-69元。


更令人失望的是西贝后续的处理方式:先是在致歉信中说“顾客‘虐’我千百遍,我待顾客如初恋”,被消费者吐槽把付费食客当“施虐者”;后是发布以孩子“毛毛”为视角通过哭闹表达对西贝的“忠诚”的故事,被消费者批评为“煽情炒作”。两次公关失误,不仅没有缓和品牌危机,反而加剧了家长对西贝的抵触情绪。
西贝公关翻车事件,本质是消费者对餐饮企业产品和服务的提质诉求,但公关的焦点却一味的执着于“辩解自己没有错”,而没有反思“自己哪里没有做好引起消费者吐槽,又该如何改进才能让消费者满意”。或许,一句“我们会认真调查,给大家一个交代”,并推出切实的改进举措,远比任何形式的辩解都更有价值。
02
自夸式道歉的全棉时代,
赚来的不是美誉,而是骂声
无独有偶,全棉时代也曾上演过公关翻车的一幕。2021年,全棉时代发布了一个卸妆湿巾的广告:一位年轻女子深夜被陌生男子尾随,情急之下用全棉时代湿巾卸妆,因“变丑”成功吓退歹徒。广告配有呕吐音效和字幕“呕……”,被广大网友认为侮辱女性、美化犯罪和宣扬受害者有罪论引发舆论声讨。
《中国妇女报》评论称:“该广告美化犯罪者 、丑化受害者,充满了偏见、恶意、无知。女人是消费者不是消费品,侮辱女性的‘创意’广告遭到舆论指责,是必然的。被冒犯的广大女性消费者会用脚投票,不会为侮辱性‘创意’买单。”
对此,全棉时代在首次回应中将争议视频定义为“广告创意”,同时表示公司已将此视频下架,强调品牌尊重并且爱护每一位女性,致力于研发好用、便利的女性用品,希望创造对女性友好的环境。然而这一解释却引起消费者质疑:用“尾随女性”的犯罪情节作创意是否合理?是否在丑化女性形象、鼓吹“颜值原罪”?

面对越来越大的舆论声,全棉时代再次致歉,称已成立整改小组,承诺会严格问责、完善内容制作和审核机制。可结果消费者没有等来品牌正面回应广告为何能通过审核、内部究竟要如何问责,却等到了写满两页A4纸,除开头两段是道歉,剩下的十段全是企业宣传的《来自全棉时代的歉意表白》,进一步激怒公众。
有网友嘲讽:“开头‘我错了’,通篇‘我真棒’”“这哪里是道歉?这不就是借着自己上热搜出了名之后,赶紧为自己打广告吗?这吃相太恶心了吧?谁要了解你的发家史?大家关心的是什么你心里不清楚吗?”。
显然,道歉需要真诚,而非借着热点趁机自夸。在危机面前,消费者最在意的是品牌是否真正理解他们的愤怒与失望。全棉时代的前车之鉴警示所有企业:任何试图把危机当商机的投机心理,最终只会让品牌付出更沉重的代价。
绿捷食品的48字声明:瞒报、销毁与敷衍回应
除此之外,服务上海16个区500多所中小学、幼儿园,日供餐量超过50万份的上海绿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近期因“儿童校园餐”安全问题被上海市公安局、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上海市教育委员会联合通报。
根据通报内容显示,9月15日,绿捷配送至上海静安区某小学的虾仁被发现“含虫”。对此,该公司实际控制人张某某指令下属对供应211所学校(含分校区)的虾仁原料及菜品全部下架并就地销毁,并对外谎称是“虾肠外溢,有泥沙”。彼时,50所学校在接到通知前已供餐,部分学生反映虾仁散发臭味、食用后呕吐。

目前,市场监管部门已对库存涉事批次虾仁全部封存处理,绿捷涉嫌瞒报食品安全相关信息被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并控制相关人员。随后,绿捷也发布声明称“对于涉及此事的学生和家长,我们表示最诚挚的歉意。对于有关部门采取的措施,我们全面接受,全力配合。”然而,这篇不足50字的回应,被网友评为:“看似‘诚挚道歉’,实则空洞无物,傲慢无比。”“翻译过来:你能拿我怎么样?”
原因在于一份真正的道歉,至少应当阐明三点:事件经过说明、承诺错误并反思、提出整改措施和赔偿方案。而绿捷在隐瞒问题、销毁证据、统一口径撒谎被抓包之后,这份“三无”声明更像是一场被迫走形式的危机公关,用最敷衍的方式回应最深的愤怒。在这种态度下,绿捷未来在学生餐领域还能走多远呢?
这些企业用前车之鉴告诉我们,建树一个品牌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但摧毁它可能只需要几次失败的公关。最大的公关策略,不是“灭火”,而是“日常防火”,以及过硬的产品和面对问题时的那份真诚与谦卑。当问题出现时,唯有真诚、负责、透明,才是化解危机、重建信任的唯一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