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双十一,波澜不惊,平台的较量在水面之下。
有媒体爆料称:京东在双十一期间,向诸多商家发出了一道“铁令”,要求商家在抖音、天猫等其他平台,不得出现比京东更低的价格。
为此京东还组建了巡查小组,专人专岗,一查到底。爆料说京东还给商家发了针对其他平台的运营要求,明确不让搞直播抽奖、不让发优惠券,连价格优势都不许提。一旦违规,商家将面临货款冻结,甚至巨额罚款。一个商品罚款竟高达500万。


电商平台的多元化趋势不可逆转,商家也普遍采取了多平台的经营策略,“价格管控”和限制商家的雷霆手段颇有“霸道总裁”味道,实际效果却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并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就是变相的“二选一”。
变相“二选一”的决策让行业颇为震惊,也倍感唏嘘,毕竟京东也曾经是“二选一”的受害者。跳出单一事件,深入思考时,一个更本质的问题浮出水面:一家本应追求开放和效率的电商巨头,为何会采取如此强硬甚至带有一丝“焦躁”的手段?这背后,折射的又是什么样的商业困境?
是双十一激烈竞争中的报复反弹,还是竞争失势后的慌不择路?

一、低价困局,国补续命
2023年,刘强东回归京东。这是一次被迫的回归。原因吧,很简单,形势逼人强。
京东在过去的行业周期,每一次都踩中了行业风口,却总是铩羽而归:2014年,腾讯入股京东,给了京东微信入口,却在后续的竞争中,败给了同是腾讯系的拼多多;2020年,阿里反垄断,“二选一”调查,却不想迎来了直播电商浪潮,电商平台多元化趋势,抖音、小红书、快手等内容平台电商也迅速崛起。
从消费者购物体验来说,京东所秉持的“多快好省”,诸多优势都被蚕食。刘强东也反思说过——“很遗憾,最近五年,京东没有任何新东西,老实说,最近的五年可以说是京东失落的五年,走下坡路的五年,可以毫不留情地这么说,应该算是我创业史上没有成长、没有进步、没有创新、最没有特色、贡献价值最少的五年”。
刘强东回归京东后动作频频,其中最引外界瞩目的就是“重回低价”。刘强东当时强调:“低价是京东过去成功最重要的武器,以后也是唯一基础性武器”。
围绕这一战略,京东也很快上线了“百亿补贴”,推出一口价18,买贵双倍赔等一系列的低价促销活动。
很遗憾,京东的低价战略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比如,2023年京东营收仅增长3.7%,2024年增长稍好一些为6.8%,但仍然跑输电商大盘增长的7.2%。与此同时,因为京东在电商竞争中撒币不断,其履约、营销等费用都在快速上涨。


这其中,2024年第四季度京东营销开支同比增长28.4%至169亿,大大高于当期营收增速。而从2022到2024年,京东的营销开支从377.72亿增至479.53亿元,期间涨幅高达19.5%。
业界分析人士指出,京东的低价策略过于依赖补贴获客,在流量运作和内容创作上缺乏吸引力,在长期的平台竞争中,终究是要面临后劲不足,难以维继的困境。
京东的困境在于,它始终无法超越货架电商的框架设定,无法形成一个闭环且健康,拥有自我造血的电商生态。即便短期补贴带来短期业绩增长,却难以持续长久。
这种模式的困境到今年双十一,随着粗放式的补贴战略,就开始逐渐暴露问题。预热阶段热度明显下滑,即便活动周期再创纪录,社会关注度却远不如以往。

这种模式困境也是在过去10年,错过数次产业机遇的根源所在。京东平台积弊已久,2025年,却是靠着国补给狠狠地续了一大波命。
在2025年第一季度,京东营收曾达到3011亿元,同比增长15.8%;归母净利润109亿元,同比大增53.5%。这是2022年以来,京东最亮眼的一个单季财报。而在今年618,京东下单用户数同比增长超100%,京东APP的DAU(日活跃用户)创历史新高。3C、家电品类的规模、增速均为行业第一。
亮眼数据背后,实质是国补发力。2025年国家一共拿出了3000亿资金,分四轮进行消费补贴和以旧换新。受此刺激,3C家电类产品都在今年取得了两位数以上的增长,作为以此品类为王牌的京东,获得如此增长并不稀奇。
电商平台依靠补贴可以救一时之急。
依靠“国补”在短期固然能够拉动京东的GMV,但平台上真实消费增长不足、商家利润被挤压的问题依然没有解决。过去一年,京东用户增长依赖政策刺激而非市场信任,依赖家电与3C类目的营收占比过高,而这些类目几乎全靠补贴驱动;一旦政策退坡,京东增长将很大概率会迅速下滑。
依靠“国补”足以续命,但治标不治本。
二、处罚商家背后——平台结构性焦虑
国内电商平台中,京东是特殊的存在。
京东的特殊,因为自营占大头,也因为3C家电占大头。而且相比于其他平台,3C家电在京东的收入中占比过高,每100元收入中,大概有55元都来自于“带电”产品。
两个大头,成就了京东,也困住了京东——两个大头成就京东,是给京东带来了口碑和营收,困住京东,是低利润以及无法摆脱的结构性焦虑。
这种矛盾,最佳注解是,一方面京东是中国民营企业中营收最高的公司,也是唯一一家营收突破1万亿的公司,但同是,京东的利润率却长期徘徊在5%左右。远低于互联网公司平均水平,即便在电商平台中,以GMV来计算,京东目前也从以前的行业老二,变成了行业三四。

关于京东结构性焦虑,反映在了它对新兴电商的态度上。当然,也是这一次,京东之所以在商家其他平台直播带货上的态度上,痛下狠手的原因。
时间回到2024年,刘强东回归后第一次京东618,那时候的京东对直播电商还是充满各种期待——当然,也有只争朝夕的补课。刘强东亲自挂帅在618开启了个人的“数字人”直播秀,以京东采购和京东超市为主场的这场直播最终拿下了5000万的GMV。
遗憾的是,2025年京东的直播已经鲜有发声了。似乎是沉静一般。
京东直播或者说是京东对直播电商的态度转变,不是直播电商不好,更大概率是,它做不好。不能也,非不为也。直播电商,目前来看,已经是电商行业的共同答案。它通过即时互动、沉浸式体验和信息富媒体化,有效抓住了注意力经济的红利,挖掘出了传统电商没能开发出的市场。
比如,知名如苹果品牌,除了入驻各平台经营店铺,也都通过直播电商拓展市场,库克今年也通过直播带货来推荐新品。
除了企业,全国各地也在积极建设电商直播基地,提供直播补贴,意图帮助本地产品打开市场,扩大销路。上海发布三年计划,目标2026年直播电商零售额达到6000亿元,云南举办全省直播电商创业现场推进会,希望打造一批直播电商创业综合体。
如果说,之前拼多多带来低价内卷压力,京东还能凭借物流优势与售后保障进行对冲,那么现在直播平台的精准流量分发机制与内容生态,则成了京东一时间难以逾越的天堑。这是一个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问题,没有足够的日活用户便没有内容土壤,没有内容土壤也无法维持日活用户。
京东就选择了用最简单粗暴的方法,来对抗直播电商的流量优势。
通过变相“二选一”,京东对商家发起了跨平台限制,直接用下场罚款的方式,逼迫商家减少直播投入,改变直播计划。京东不去反思如何改变传统货架电商的结构问题,却选择用限制商家、惩罚合作对象的方式来维持表面的平衡和价格统一。
严格来说,这是一种典型的“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而且还是一种“负和博弈”。
因为那些原本因为直播间的氛围感而诞生的潜在销量,并不会因为京东封杀直播,就自动转移。直播观众的购买逻辑,并非是简单的比价思维,更多的是兴趣式购物,很多成交都来自那一刹那的心动。这是由直播间营造的氛围感和情景带入所激发,从而产生的即时性、计划外消费。
所以,当京东试图用强硬手段破坏其他平台的正常经营时,看似是堵住了低价外流的口子,但实际上是扼杀了新的消费增量。这种做法不但不能让用户回流京东,相反,更有可能是让电商零售生态走向僵化。
据《羊场晚报》报道,某消费电子企业在其他电商平台进行带货直播后,就收到了京东的强硬交涉,由于担心品牌京东渠道受到影响,最终只能无奈下架在该平台的全部链接。某厨电品牌销售负责人也对媒体表示,受京东罚款政策的影响,今年双11的全网销售目标也难达预期。
品牌的经营自主权被无情踩踏,消费者不再能自由享受低价,电商行业的整体发展也被拖累。“变相二选一”说到底,是历史的逆流。
行业的健康发展,依赖于平台间的良性竞争和创新,更依赖于对消费增量的不断挖掘。直播电商在最近几年的爆发,证明了通过内容创新和互动体验,可以创造出传统货架电商难以触及的新需求,有机会成为未来消费的核心增长点。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京东真正应该做的,是顺应市场发展趋势,拥抱行业积极改变,发展自己的直播生态和内容建设体系。真正从零开始。
2025年了,“二选一”应该是电商行业不堪回首的过去式了,为什么还要举起这价格管控、罚款商家等一系列“变相二选一”的霸道策略?
如果平台把目光聚焦在了短期之内的流量消长和价格高低,坚持用强力管制来缩小竞争差距,那无异于扼杀新兴渠道的增量潜力,让本该发生的消费归于无形。
短期来看,这是“死道友不死贫道”,但长期来看,这叫“损人不利己”啊。
这种“损人不利己”的做法,最终消灭的是商家和消费者对平台的信任,也让京东在开放生态中把自己孤立起来。变相“二选一”这种策略,说到底是涸泽而渔,于平台长期经营毫无裨益,甚至短期效果也要打问号。
京东的“处罚商家”事件,以及其背后的“低价战略”困局和对“国补”的依赖,都指向了一个核心问题:当一个平台丧失了通过优质产品、优质内容和优质服务来赢得消费者信任的能力时,它试图通过规则限制来对抗流量,对抗市场趋势,这是一种危险的信号。
电商的下一个增长点,绝不在于重回“二选一”的旧路,而在于真正回归商业的本质:以消费者为中心,赋能商家创造更大价值,从而构建起坚固的信任关系。 依靠补贴只能带来暂时的止痛,限制对手只能带来表面的平衡,而真正的未来,在于对用户需求的深刻洞察,在于对商业模式的持续创新,在于对每一个生态参与者的尊重与赋能。
通过价格管控,二选一这种短视策略带来暂时的“虚假繁荣”终将退潮,只有真正创造价值的企业,才能穿越周期,行稳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