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5G新通话:可能是AI落地千行万业的首个全民级场景

读懂5G新通话:可能是AI落地千行万业的首个全民级场景

如果你打过客服电话,大概率会有这样的体验:机械的语音提示一遍又一遍,“业务咨询请按1……人工服务请按0”,层层语音导航后,好不容易接通了人工,却又被告知“请您关注我们的公众号”。

通话还没结束,耐心早已耗尽。不仅仅是用户体验上的痛点,也是整个通信服务体系的症结所在。

2025年的PT展上,我们在华为展台的“5G新通话”体验区见证了新的可能:用户拨打引入了蚂蚁AQ AI健康管家的服务热线,用户可以在通话中获取健康科普、寻医问诊、线上挂号等服务。

新场景的背后,是数据通道(DC)带来的底层能力变革,从纯语音交互进化为“听说看触”多模态交互,从单点服务融合为一体化全流程服务,让通话从单纯的“沟通工具”变成了“生活服务入口”。

在5G与AI的双轮驱动下,通信行业正在经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服务重构。

01 三年接力式创新,新通话从概念走进现实

回望通信产业的发展史,通话可以说是最“古老”的服务。

最初的固话时代,满足了“能不能听到对方”的刚需;到了移动时代,“随时随地沟通”成了生活日常;视频通话的出现,进一步满足了“看见彼此”的需求……可技术上的进步,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体验上的诟病。

就像前面所提到的,企业客服仍依赖单一语音导航,用户听半天才能按对键;挂号、咨询、订票等服务,依然要在“打电话—挂断—打开App—重复输入”之间来回切换;通话中无法展示图片、不能同步信息、无法直接操作,用户的注意力被分散,服务体验的断点迟迟没有打通。

时间回到2022年,为了加速传统语音通话业务的演进,华为代表的通信厂商、中国移动代表的运营商、GSMA等标准组织、终端厂商等,纷纷参与到5G新通话的产业建设,相关的技术研究、标准制定和网络建设紧锣密鼓推进。

其中最重要的创新,无疑是DC通道——在VoNR音视频通道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新的数据通道,可以传送图片、音频、视频、文件、网页、菜单、表情、位置、涂鸦、AR/VR等多样化数据。

有了DC通道的底层能力,通话进入了“交互时代”:通过在通话界面同步展示菜单、网页、图文信息等内容,甚至是共享屏幕,用户能够“看着办”“点着选”,不再需要死记语音提示,直接在页面上获取相关服务,让信息交互效率大幅提升,将过去“听得见、看得见”的电话,变成“能操作、能交互”的沟通。

读懂5G新通话:可能是AI落地千行万业的首个全民级场景

大模型驱动的AI技术,进一步为5G新通话扩展了能力边界。

比如通话字幕、智能翻译、AI速记等功能,用字幕“补全”了缺失的声音、用翻译打破了语言障碍,并且可以在通话后智能生成摘要、添加日程,乃至智能拦截诈骗电话,让通话体验指数级提升。

截止到目前,新通话用户数已经超过6000万,预计到25年底70款终端支持DC,覆盖华为、荣耀、OPPO、VIVO、小米品牌,将有2500万部终端推出市场。

经过三年时间的接力式创新,5G新通话渐渐从概念走进现实。

02 打破想象力桎梏,在场景落地中验证价值

5G新通话的价值到底在哪里?答案还要回到场景中。

早在2025年2月,中国移动就开始在河南启动了新通话DC友好用户招募活动,并在3个月后率先发布了全球首个5G新通话DC应用。经历了四个多月的场景落地,5G新通话的用户价值渐渐浮出了水面。

第一个是外贸业务场景。

和外国客户通话时,语言差异一直是效率的最大障碍,往往需要依赖第三方翻译软件或邮件往返确认。

5G新通话的DC通道正在改变这样的局面:与海外客户通话时,AI翻译字幕在屏幕下方同步滚动,让跨语言沟通像面对面交流一样自然顺畅。只需轻触屏幕,就能实时分享文件、共享屏幕双方在同一界面上完成确认与修改,真正实现“边说边改”。

第二个是产品售后场景。

在产品售后服务中,口头“描述问题”往往是让用户头疼的一步,“红线旁边的小黑盒子”“靠近插座那边的按钮”,维修师傅听得一头雾水,往往要反复确认,甚至上门后才发现“原来不是那个部件”。

在5G新通话的加持下,用户在电话报修时可以直接拍照,维修师傅能即时看到故障部位,边看边指导,简单问题无需上门就能远程解决。而且AI辅助识别功能还能在后台自动标注关键部件,减少误判与重复沟通。

读懂5G新通话:可能是AI落地千行万业的首个全民级场景

第三个是助老服务场景。

对于老人、儿童等特殊群体,时代的智能化却成了他们的“老大难”:隐藏在各种APP里的服务,让他们拿着手机束手无策;即使子女教了很多次,要用的时候还是不会操作……

AI和DC通道为助老服务赋予了新的“魔力”:打个电话就能“问医生”,在通话界面直接上传体检报告、拍摄药品照片;遇到不会的操作,可以直接在通话界面标注、绘图,实现手把手教学……在消除老年数字鸿沟的问题上,5G新通话给出了最符合老年人群习惯的解法。

想象力不应该止步于此。

在第三届“5G新通话研讨会”上,我们看到了新通话赋能各种行业的优秀实践,比如中国平安95511智能客服基于新通话DC的可交互能力,实现了从“只能听”到”同时看”到“容易办”的服务闭环。

03 通话即服务,传统业务进阶成AI新入口

理解了5G新通话的场景价值,就不难读懂潜在的产业机遇。

无论是医疗服务、客户沟通,还是视频客服、售后服务,无不揭示了一个事实:每天数十亿次的通话,在DC通道的使能下,天然具备交互、身份、安全与反馈属性,可以说是AI服务落地的理想路径。

一个利好的消息在于,华为、中国移动在内的产业先锋,都在第三届“5G新通话研讨会”上释放了积极信号。

在网络层面,华为云核心网产品线CS&IMS领域总裁马鹏在演讲中公开表态:“DC业务离不开网络,到底什么样的网络去支撑?对于网络的构筑,我们要构建开放、兼容的多模态的网络生态”。

相应的动作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是坚持能力开放,在网络架构层面通过标准接口实现内容源的无缝接入,同时赋予生态更强的敏捷性,灵活集成三方媒体能力、各类功能的插件,缩短业务的上线周期;

第二是采用网页分离架构,实现个人的应用和垂直行业的应用,在保障DC快速上线的同时,保持网络的稳定性、高可靠性;

第三是通过统一的技术标准和适配方案,实现对不同品牌、不同终端各种小程序的广泛兼容,确保用户体验一致。

在业务层面,中国移动表示将开放通话原子能力,包括通话控制、通话媒体服务、通话AI服务,以及各种模式的视频通话和DC服务,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为每一通电话提供个性化服务。

原因并不难解释。

只有开放的能力和生态体系,企业开发新通话应用时,才会像开发小程序一样简单,降低门槛的同时,打消投入和回报的疑虑,帮助千行万业的开发者快速上线适配行业和应用场景的新通话业务。

最终的目标,则是构建统一的DC标准和统一的DC应用市场,让所有的企业、用户都能享受DC+AI的技术红利,让通话从“语音入口”升级为AI时代的“业务入口”,进而重塑基础通话体验,实现“通话即服务”。

借用真格基金管理合伙人戴雨森的一个观点:互联网时代的商业化主旋律是占领更多的用户时间,到了AI时代,企业需要思考的是如何成为智能体决策链上的必要节点。

沿循这样的逻辑,叠加了DC和AI能力的5G新通话,将是“必要节点”的现实载体:当通话和行动不再割裂,沟通就不再是信息的终点,可能是AI走向千行万业的首个全民级场景。用户只需一通电话就能解决问题、企业可以用通话连接整个服务生态,运营商也将重构价值链、打开第二增长曲线。

一个繁荣的5G新通话生态,将是可以预见的结果。

04 写在最后

想象一个不远的未来:

清晨接到医院的电话,快速查看自己的健康档案,并预约一项针对性的体检;

中午打电话到餐厅,屏幕上会直接弹出菜单,轻松完成提前点单和座位预订;

下午收到了银行的来电,和基金经理一边沟通一边完成理财产品协议的签署;

晚上与朋友视频通话时,AR表情、涂鸦贴纸、数字人等应用让互动更加有趣。

把想象力再放大一些,和医院、餐厅等沟通的,可能都不是你本人,而是一个懂你的智能体……DC通道,正在让通话重新变得有温度、有效率、有想象力,拉开了新一轮体验革命的序幕。

给TA打赏
共{{data.count}}人
人已打赏
信息前沿

当京东开始罚商家,说明它真的慌了

2025-10-27 10:55:16

信息前沿

沈阳地铁口的小象米塔“脑黄金风暴”,为宝妈解锁DHA藻油“黄金新标准”

2025-10-27 10:55:26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