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数字科技深度嵌入日常生活,人们盯着电子屏幕的时间越来越长。数据显示[1、2],成年人平均每天看电子设备超7小时,学生群体日均用眼时长也在4小时以上。这一背景下,疲劳、干涩、视力下降等眼部健康问题高发。
因此,护眼需求在消费市场爆发式增长,而在琳琅满目的营养补充方案中,叶黄素可谓是热门功能性食品成分。据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17-2021年天猫平台含叶黄素保健品销售额从2.36亿元增至10.22亿元,4年CAGR高达44.26%。
但不可忽视的是,“叶黄素究竟是不是智商税”“护眼功能是科学还是营销”的争议从未停歇。那么这个被称为“眼黄金”的类胡萝卜素,到底有什么作用?
叶黄素,人体无法合成的“眼部专属营养素”
叶黄素是一种天然的类胡萝卜素,是人眼视网膜的主要色素,主要集中在负责视觉和色觉的黄斑区。一旦缺乏叶黄素导致黄斑区的色素密度降低,会使视网膜细胞更易受损,增加黄斑变性、视力模糊、视物变形等眼部疾病风险。
因此,《2023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明确建议,我国成人叶黄素改善视觉功能SPL为10mg/d。此外,建议儿童摄入3-6mg/d、青少年摄入6-10mg/d。但由于人体缺乏合成叶黄素所需的关键酶,所以只能依赖于饮食或补剂获取。
例如,吃100g胡萝卜可以补充0.81mg叶黄素,吃100g西兰花可以补充3.51mg叶黄素。除此之外,在菠菜、羽衣甘蓝等蔬菜,以及玉米、蛋黄、南瓜等食物中也都存在有叶黄素。一般来说,在营养均衡的情况下,基本不用担心叶黄素缺乏。
但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现代人的工作、学习压力大,降低用眼频率几乎不可能,所以仅靠饮食可能无法满足身体对叶黄素的需求,就需要适当的额外补充。据了解,目前叶黄素被广泛应用于食品、药品等领域。
而在营养品市场中[3],叶黄素和叶黄素酯是两种常见的成分。叶黄素酯是叶黄素的脂肪酸酯形式,通常从植物万寿菊或者微藻中提取。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吸收和稳定性方面,叶黄素易受光照、温度影响而分解,因此补充剂中更倾向使用稳定性更强的叶黄素酯。
但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叶黄素酯被卫生部批准为新资源食品,使用范围包括不包括婴幼儿食品。而叶黄素则可以作为营养强化剂用于婴儿配方食品、较大婴儿和幼儿配方食品、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调制乳粉(仅限儿童用乳粉)、调制乳(仅限儿童用)。
不能防治近视,那叶黄素是“智商税”吗?
我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已达51.9%,成年人近视率也高达34%。在近视高发的当下,焦虑催生市场,叶黄素被部分商家包装成“近视克星”,各类产品宣称“预防近视”“控制度数增长”,让无数家长心甘情愿为“护眼神话”买单。
但其实叶黄素≠预防和治疗近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副主任王凯指出:“叶黄素在防控近视领域的临床循证医学证据并不充分。”事实上,近视的发生发展是眼球屈光系统(角膜、晶状体、眼轴)的复杂变化,核心诱因是遗传基因与环境因素(如户外活动不足、近距离用眼过度),而叶黄素的作用靶点在视网膜黄斑区,与眼轴增长、角膜曲率等近视关键指标并无直接关联。
既然不能治近视,叶黄素的“护眼价值”究竟体现在哪?
事实上,作为视网膜黄斑区的核心色素,叶黄素默默扮演着两大角色[4]:
一是蓝光“过滤器”,蓝光的波长435~480nm能引起视网膜色素上皮和感光细胞损伤。而叶黄素的最大吸收波长在460nm,恰好在蓝光的波长范围之内,能减少40%~90%的蓝光透过,有助于保护眼底避免光化学损伤。
一项针对北京4所大学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2222人长期蓝光暴露后眼部健康状况的研究。结果表明,每天接受口服叶黄素12mg志愿者,血清叶黄素水平迅速上升,提示叶黄素对蓝光暴露视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二是抗氧化“卫士”,叶黄素是含有连续共轭双键的脂质,能提供质子消除活性氧自由基,对抗脂质过氧化导致的细胞变性,维持细胞膜的流动性,保护机体避免氧化应激导致的细胞损伤,减少视觉损害。
有体外研究证实,叶黄素可改善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内的过氧化应激反应与炎症反应,进而提高细胞存活率。
需要注意的是,在《允许保健食品声称的保健功能目录非营养素补充剂(2023年版)》中,眼部相关功能声称目前仅有“缓解视觉疲劳”。而含叶黄素的复方制剂药品主要用于改善黄斑变性、视网膜病变等,部分也可用于干眼症的辅助治疗。
综上,对于叶黄素功能需理性看待:不是“神药”,但也不是“无用”。
叶黄素市场爆发式增长下乱象频现 科学认知亟待回归
中国眼健康市场正经历爆发式增长,京东买药数据显示,市场规模从2018年的871.3亿元跃升至2023年的1855.7亿元。在眼健康意识觉醒的消费升级浪潮中,叶黄素作为核心护眼成分异军突起,却也滋生出复杂的市场生态乱象。
部分商家构建起夸张的功能叙事,将叶黄素包装成包治眼疾的“万能神药”。河南某文化传播公司在宣传中称其产品可“治疗青光眼、白内障、视网膜病变”,甚至将黄斑变性等器质性病变的改善寄望于叶黄素这单一成分。这种将“辅助保护眼底”偷换为“治疗眼疾”的话术,混淆了普通食品与药品的本质区别。
更值得警惕的是针对儿童群体的精准营销,例如象山某母婴店在推广叶黄素软糖时,声称能“控制近视发展、改善弱视散光”,将普通食品包装成视力问题的解决方案,利用家长的焦虑心理构建消费逻辑。
而这还仅仅只是冰山一角,在黑猫投诉平台,“叶黄素”相关投诉达601条。这股刮得正猛的乱象之风,殊不知正给叶黄素市场乃至整个护眼产业带来深远负面影响。
当商业宣传偏离科学轨道,叶黄素的真实价值正在被曲解。让消费者不理解叶黄素“保护眼底”与“调节屈光”的本质区别。可是叶黄素的正确打开方式应该建立在“科学认知”之上,才能让这个守护视觉健康的“植物黄金”发挥应有的价值。
言而总之,叶黄素很火也很乱,需要正本清源。
资料参考:
[1]《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2024)》
[2]《2020中国青少年近视防控大数据报告》
[3]食品伙伴网,《叶黄素及叶黄素酯的合规使用》
[4]高丹,马晓雯,刘卫*.叶黄素的眼保健及辅助治疗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合理用药探索,2024,21(10):3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