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药食同源”界的新顶流?

在人类与疾病的漫长博弈中,自然界的草本植物始终是医学探索的重要源泉。黄芪,这一根植于东方医学沃土两千余年的古老药材,正以其独特的生物活性与多维度健康价值,悄然成为全球健康产业转型的焦点。

从《神农本草经》的“补虚圣品”到现代实验室的分子靶点研究,从黄土高原的田间地头到药店的膳食补充剂货架,黄芪的演变轨迹不仅映射着中医药现代化的进程,更揭示了传统草本在慢性病防控、抗衰老科技及大健康消费中的全新可能。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家们已经从黄芪中鉴定出300多种活性成分,其多糖、皂苷与黄酮类化合物构成的“天然药库”正在改写现代医学对免疫调节、代谢综合症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认知边界。

是以,黄芪会是“药食同源”界的下一个明星药材吗?

千年智慧传承与现代科学验证,“补药之长”名副其实

黄芪又名黄耆,2000年前,《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上品”,与“补虚”“益气”等功效深度绑定。古人称其为“补药之长”(《本草纲目》),李时珍更以“黄耆色黄,为补药之长”阐释其名。

在中医理论中,黄芪归脾、肺经,核心功效涵盖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托毒生肌四大方向,广泛应用于气虚、自汗、水肿及疮疡不愈等病症

历史上,黄芪的配伍应用尤为精妙。在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黄芪桂枝五物汤、防己黄芪汤等方剂奠定了黄芪在调和气血、温通经络中的地位。李东垣的补中益气汤更以黄芪为君药,开创了“益气升阳”的经典疗法。

在近现代医学发展史中,陆仲安以超大剂量黄芪治愈了胡适的糖尿病水肿,该案例后来也被称为是中西医结合史上的标志性事件。

而随着现代药理学对黄芪研究的日渐深入,中国古籍上所记载的黄芪功效不再是“口说无凭”,而是陆续得到了在分子层面的挖掘和临床实验研究的论证。

研究发现,黄芪中含有多糖类、三萜皂苷(如黄芪甲苷)、异黄酮(如毛蕊异黄酮)及微量元素(硒、锌等)。正因为这些有效成分的存在,决定了黄芪的抗氧化、抗炎、免疫调节等活性功能并非空穴来风。

2025年,山西中医药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黄芪茎叶中的三萜类化合物可通过抑制炎症因子(IL-6、TNF-α)和凋亡通路(Caspase-3、Bax)1,显著改善患有阿尔茨海默病小鼠的记忆障碍,为传统“补气益脑”理论提供了分子层面的解释。

此外,黄芪中的活性成分多糖还被证实能增强巨噬细胞活性,提升机体抗病毒能力,呼应了中医的“扶正祛邪”核心思想。

日前,浙江中医药大学研究团队在Phytomedicine上发表文章,称黄芪甲苷(Ast)通过靶向脂肪含量和肥胖相关蛋白(FTO)介导的m6A甲基化抑制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衰老,可减缓中老年人不可逆视力丧失进展2

是以,黄芪甲苷不仅可以保护视力,还能延缓眼部衰老。而随着科研技术进一步精进和发展,更多生理活性将被陆续挖掘,不仅为黄芪提取物在医药、保健品和化妆品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支持,也为其在临床实践中的潜在价值提供了保障。

兼具“药食同源”特性,黄芪市场潜力几何?

从单一的“补气”扩展至慢性病管理、抗衰老及神经保护等前沿领域,黄芪的功效应用场景越来越丰富。在健康消费领域,黄芪的形态已从传统饮片衍生至胶囊、口服液、功能性食品等深加工产品。

图片来源:共研产业咨询

在此背景下,黄芪提取物被广泛添加到增强免疫力、抗疲劳的保健食品中,迎合现代消费者对“天然”、“安全”、“功能性”成分的需求3。

与此同时,由于兼具“药食同源”特性,黄芪已经走进千家万户的日常食谱当中。例如,“黄芪红枣茶”“黄芪炖鸡”等药膳配方因其便捷性与温和性,成为亚健康人群的日常养生选择。

中国作为全球黄芪主产国,产业链正经历着从粗放式种植到智能化的转型。数据显示,2025年,我国黄芪种植面积预计突破30万亩,总产量或超10万吨,山西、甘肃等核心产区凭借独特地理条件(如昼夜温差大、砂质土壤)占据全国80%以上份额4。

深加工与国际化是行业发展的两大引擎。传统饮片仍占市场主导地位,但黄芪提取物、配方颗粒及保健品占比逐年上升。

据了解,黄芪多糖注射液主要用于免疫调节,黄芪皂苷胶囊瞄准抗衰老市场,而“黄芪咖啡”“黄芪能量棒”等跨界产品已经逐步走进年轻消费群体。

据QYResearch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黄芪提取物的市场规模为1082万美元,预计到2029年将达到1328美元,其中黄芪甲苷2029年的市场份额将超过64%。

而黄芪除了在国内市场是“药食同源”明星大单品外,也正快步走向国际。在国际市场中,文化相近性使东南亚成为黄芪的主要出口地。

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黄芪在泰国的进口额增长12%欧美市场虽受法规限制,但天然药物需求上升推动黄芪以膳食补充剂形式渗透,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将突破2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黄芪茎叶等副产物的综合利用成为新趋势——此前被废弃的茎叶经提取后发现可用于神经保护类产品,既减少资源浪费,又拓展利润空间。

黄芪的千年传承与现代创新,折射出中医药从经验医学到循证科学的跨越。其药理机制的不断解析、应用场景的多元化拓展,以及产业链的智能化升级,共同推动这一传统药材成为全球健康产业的重要参与者。

而随着中医药文化的深入人心以及消费者对天然疗法的持续青睐,黄芪有望在慢性病管理、抗衰老及功能性食品领域开辟更广阔的市场疆域,书写“古药新用”的现代传奇。

参考文献:

1.Cheng G Y et al.Neuroprotective triterpenoids from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stems and leaves: Anti-inflammatory and anti-apoptotic mechanisms for memory improvement via in vivo and in vitro models[J].Bioorganic Chemistry,2025.

2.Wang SW.Astragaloside IV inhibits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al cell senescence and reduces IL-1βmRNA stability by targeting FTO-mediated m6A methylation.Phytomedicine.2025.

3.中国报告大厅,《2025年黄芪行业趋势分析:黄芪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将加强合作》.

4.中国报告大厅,《2025年黄芪市场前景分析:中国是全球黄芪主要生产国》.

人已赞赏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