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分为《灵枢》和《素问》两部分,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
其中《灵枢·五味》当中指出:“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因而医家历来认为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即生,无胃气即死”。由此可见,胃乃多气多血之腑,胃内气血的状况如何,直接决定着胃的强盛衰弱。
例如胃气不通,反复胃痛肿胀,吐酸水。如果普通的胃病不能够及时得到治疗,势必会转变成急性或者慢性胃炎。当然这与每个患者的体质强弱、治疗是否得当有关,但究其根源,起因还是在于胃肠道不通畅。所以,治疗胃病,必须从调和气血入手。
调气以和血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气滞型胃痛症的治疗。引起胃气阻滞的原因,临床上常见的大致有两类:一是由胃本身引起的,诸如饮食冷热不节,犯恶心,说话干呕;二是由于忧思恼怒,情志失调,肝气犯胃而影响了胃气的通降。
有位叫做“橙子小姐”的网友发文表示她被确诊为慢性胃炎很苦恼,她还甚至有了这种病怕是好不了了的心理负担。
图片来源:小红书
看了小姐姐的诊断病例,笔者也非常同情她的遭遇。慢性胃炎可真是个让人头疼的问题。也担心这位小姐姐的精神状态,希望她能早日康复起来。
另外,笔者还注意到在这位小姐姐的消息后面,有不少患慢性胃炎的网友也在下面纷纷留言
评论区一度产生了共鸣,那么慢性胃炎真的拿它没有办法了吗?这并不是什么绝症,但是折腾起人来真的要命!
针对慢性胃炎这种症状,老中医给开出了药方:
本方以苏梗10g、香附5g、陈皮10g为主药,每服3~8g,日服2~3次。
苏梗入胃,顺气开郁和胃,治胃脘胀满有效;香附入肝,解郁理气止痛,治胸脘胀满作痛效果良好;陈皮理气和胃化湿,为脾胃宣通流利的药,具有能散能燥能泻能补能和之功,同补药则补,合泻药则泻,配升药则升,佐降药则降。它与苏梗、香附配合,既能调气和胃,又可舒肝止痛。
老中医对本方还可配以枳壳以破气消积,利膈宽中,能消胃脘胀满,通大小肠;佐大腹皮下气行水,调和脾胃;香橼皮、佛手二药,具有宽胸、除胀、止痛作用。以上各药互相配合,可以加强行气、和胃、通降、舒肝、止痛的作用。“气行血亦行”,胃气通降了,胃的运动功能正常了,血的流行必然也就畅通无阻了。
调血以和气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治疗血瘀型的胃病。气滞日久,必然会引起血瘀,出现胃脘又痛又胀而以痛为主的症状。此病关键虽然在血,但它的发生是由气滞引起的,因此行气除胀就是解决病痛的关键所在。
下面这位小姐姐就是血瘀型的胃病,因为状况一直未得到改善,慢慢就变成胃炎了!
对于自己已经确诊的陈旧出血性胃炎,小姐姐自己也是既担心,又害怕。她还提到了可否用中医药方来调理或者治疗。笔者正好可以借这个机会把老中医的另外一则治疗胃炎的中医药方整理出来,供大家分享。
针对以上这种出血性胃炎,老中医也给出了药方:
金铃子10g,香附10g,延胡索5g,青陈皮各5g,枳壳10g,黄连2.5g,吴萸1.5g,乌贼骨10g,煅瓦楞12g,佛手片5g,炒五灵脂10g。
血瘀轻型胃痛继续发展,瘀久入络,胃只痛不胀,或刺痛难忍,有的伴见大便隐血试验阳性。从疼痛的部位来看,大凡痛有定处的多为溃疡病,痛无定处的以慢性胃炎为多。
此类症状,为血瘀胃痛的重证,当以化瘀止痛为主,选用猬皮香虫汤(炙刺猬皮、炒九香虫、炒五灵脂、金铃子、延胡索、制乳没、香附、香橼皮、佛手)调血以和气。凡出血多者,可加蒲黄炭、三七粉、乌贼骨、阿胶珠等以化瘀止血;或用白芨粉单味,每服3~6g,日服2~3次。
本方以炙刺猬皮、炒九香虫为主药,刺猬皮味苦,性平,无毒,入胃与大肠二经,有逐瘀滞,疏逆气的作用,能祛瘀止痛,活血止血,本草上记载能治胃脘痛,肠风下血,痔漏下血等症。九香虫味咸,性温,无毒,能通滞气,壮元阳,对肝胃气滞疼痛及痞满胀痛均有成效。
两药合用,祛瘀血,通滞气,止痛止血效果好。方配五灵脂、金铃子、延胡索、乳香、没药等行气活血化瘀止痛之品,是为了加强疗效。
此外金铃子入肝,舒肝气,能行气通滞;香附理气开郁,主气分,行气之中兼行气中血滞,为气中血药;延胡索活血利气,主入血分,行血之中,兼行血中气滞,为血中气药。
金铃子、延胡索、香附三者配合,既能活血止痛,又能理气(胃气与肝气)宽中;陈皮理气和胃化湿,与延胡索、香附、金铃子为伍,既能活血止痛和胃,又能舒肝理气;配以大腹皮与枳壳二药,取其下气消胀除满,通利大小肠。胃主通降,“胃宜降则和,腑以通为补”,通则不痛。用此方治疗血瘀型胃痛,效果一般均佳。
老中医也谈到以上两则治疗胃病的药方,在给患者使用后,患者反馈到:在按时按量的服用这些药方以后,自己的胃病疼痛感逐渐减少,出血症状也得到了缓解。果然,用过的人,胃都不疼了!
本文为医家头条实习编辑清欢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医家头条,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